當然,還是存在一些有自知之明,能看透這些的創業公司。但是大部分還是深陷輿論的炒作之中無法自拔。
其中LaunchBit 公司的創始人 Elizabeth Yin 的“眩暈與現實”給出了一個我們這個時代急需的視角:
“當創業者聲稱他們“業務驚人”時,從以往統計的角度來說,他們要么是在撒謊,要么是盲目自信,而這兩點都不是什么好的品質。只有你糊涂透頂的時候,你才會相信這樣的說法。假如我告訴我的員工業務很好,他們很快就能看穿并識破。我當然希望他們滿懷希望,但正確的方法應該是在他們表現出眾時及時地夸贊他們,然后把各種數字和用戶牽引給他們看,而不是制造喧嘩的幻象。”
“在一次核爆炸后,能存活下來的大部分動物就是蟑螂,因為他們生命力太頑強了。”Paul Graham 在 07 年曾這樣寫過,“不要成為那種漂亮的花,把自己的莖藏在塑料管里去保護他們自己。”
盡管現在有大量的猜測,但是沒有確定的證據證明Jody 的死就跟 Ecomom 的失敗相互關聯。畢竟,我們生活在這樣一個時代,人才收購和炒人都是家常便飯。失敗之后,你還可以在 Google、Yahoo或者eBay 干上幾年,整個世界照樣轉。
整個行業傾向于將那些表現一般的創業公司邊緣化。在這種情況下,“永遠不要示弱”就成了一個公共信條,直至自欺欺人的程度。TechCrunch 就曾收到成千上萬個“成功企業家十大法則”的投稿,但事實投稿人自己根本算不上成功創業者。
對大部分的業務而言,這些人所描述的超人般的堅韌不拔充其量只能算是膚淺的。想想看,決定做什么、怎么做、跟誰做、何時、何地、為什么、用誰的錢做,所有這些決定背后都意味著艱難困阻。并且當投資人是你的親朋好友而非外人時,如果將自己愛的人的錢賠掉,更會更難受吧。
“無論前方多么黑暗,你也永遠永遠不要結束你的生命!”“專業的投資人理解失敗。”Ecomom 的投資人 Cyan Banister 對此有深刻觀察,“你的親朋好友或許無法理解,但他們應該理解。你的員工會繼續前進,并找到更好的事去做。所有這些都只是暫時的。你或許不能痊愈,但你周圍所有的其他人都會痊愈。”這還不包括這樣一種情況:所有其他人都可能是錯誤的。
Graham 本人也在同一篇帖子中這樣寫道:“投資人仍然沒有意識到的一點是,那些最偉大的創始人在創業之初看起來是多么毫無頭緒和充滿試探性。任何一個因為缺乏社會認同而沒有拿到融資的人都知道這種先決印象背后的巨大代價。”但這一切也會過去。
從一個更為宏觀的角度來看,我并不清楚解決方案在哪,除了在諸如 TechCrunch 這樣的網站上增加失敗案例報道以外。
讓我們從這篇文章開始。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創業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業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