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認為給一家大型公司工作是世界上最穩妥的事,這一觀點可能看似很老舊過時,但其實為時不久。你用過得去的一天工作換取過得去的薪水,然后過上幸福的日子。 然而,此一時彼一時, “精簡規模”和裁員成了如今的現狀。 現在,你很難找到哪個人不考慮自己單獨創業的。 如果羈絆你的原因之一是所感知到的風險,那么就請繼續讀完本文。能夠處理好未知未來的人表示,自立門戶可能沒有你所想的那么難。 找對方法 即便其他人皆自詡為冒險家,經驗豐富的企業家卻不這樣認為,這是有原因的。當創辦新企業時,他們有極好的方法去限制潛在的損失。 不錯,當然,他們給人的刻板印象總是無暇多慮的行動派并且喜歡孤注一擲。但現實中并非如此。成功的連環創業者堅守一條基本的風險管理原則:如果打算玩一個結果不確定的游戲——如開始某個新事業——那么: 1) 投資或押注不要超過預期回報 2) 投資或押注不要超過你能夠承擔的損失 兩者歸結為“可接受的損失”,無論你要去冒何種風險,它讓你對潛在的損失加以考量——如開辦一家新公司或別的事業將消耗你的大量時間、資本或其他資產——并且如果結果不是你想要的那樣,所冒風險不要超過自己可以承受的限度。 假如你明白這不是像以往我們所被灌輸的那樣去考慮風險,那么那些有助于企業家的原則也會對你有所裨益。 在可預知的世界里,我們都訓練有素,你花了大量時間去評估獎金的多寡——追求某一機會的金錢回報——并對計劃進行優化以取得金融界所謂的“預期收益”。 這一邏輯很簡單,似乎就是: 分析未來市場并選擇潛在回報最為豐厚的細分市場。 為你的產品或服務制定或優化計劃以取得回報。 計算實現目標的金錢、時間以及資源成本。 然后無論你得出了什么樣的結果,再打上個折扣,因為沒有什么是一定的。 如果你在一家大型公司工作,這個聽上去應該不會陌生。這是為使“股東財富最大化”而設計的長期調節的合理產物。 盡管在可預測的環境中它非常有道理,但面對未知情況卻顯得十分愚蠢。(我們馬上給你舉個例子。)如果在不確定情況下運用這一邏輯,你最后所做的一切就是:基于……假設,做出……預測,而該假設又取決于……猜測。 最后你假裝自己通過把整件事情乘上一個小于100%的系數而得出確定性以彌補不確定因素,從而最終做出看似理性的決定。 但情況越不確定,這一算法就越愚蠢——快速一瞥每天的新聞報紙就會發現,眼下,宇宙似乎越來越不可預知。 這就是為什么企業家和其他創新者采用了相反的邏輯——可接受損失——的原因所在。他們關注的不是預期收益——或者他們可能創造多少利潤——而是如果結果證明事情沒有像他們所希望的那樣,可能會損失多少。 采用可接受損失的觀念將失敗控制在小規模之內。按理說,你的損失絕不會超過你愿意承受的范圍。 限制不利情況總是有益的 讓我們看看可接受損失這一邏輯在實踐中如何施展。有這樣一個案例,一位四十幾歲的男子正考慮辭掉自己的高薪工作去創辦自己的公司。如果我們潛在的創業家打算遵循我們被傳授的那種傳統風險管理辦法,他將要進行深入的研究,不僅要估計市場的大小還要衡量他可能面對的所有風險和挑戰(競爭者、變化的市場條件等等)。他認為將要對抗的潛在風險或挑戰越多,他就會籌集越多的錢以抵御這種不確定性。
有鑒于此,他可能會說,“我最好做一個商業計劃。(當他做研究并準備文件時,幾個月甚至幾年過去了。)末了他說,“看起來我總共需要100萬美元才能啟動我的創業想法——我想創建一項服務把擁有科學背景的新近MBA畢業生與高科技崗位相匹配。(創建和維護數據庫將是一筆巨大支出。)我的預測顯示我將在兩年之內有所突破。我能夠投入10萬美元,這是我的全部積蓄和從家人朋友處籌來的資金。所以,在啟動之前,我需要再籌措90萬美元。這就是假設我可以連續兩年沒有分文進帳,并能夠放棄全職工作的所有積蓄。這個周末再讓我想想吧!保ù蠹s72個小時之后:)“好吧,我做。開始籌集那90萬美元吧。”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創業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業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