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追求公司業績持續成長、利潤不斷增加的同時,我們有時候會犯了思維上的迷失。以為目標確認了,獎勵機制核定了,剩下的就是督促與鞭策。只要能充分運用胡蘿卜與鞭子的理論,組織自然就會往前跑,跑不到預定的速度,那一定是人在偷懶,解決的方案就是步調再跟緊一點,壓力再加大一點,直到逼近臨界點的那一刻,必能產生爆發力的效果。一切都在于執行力,不是嗎?
我不反對這是個辦法,但提醒在加大鞭子力度的同時,也該去看看你組織之所以跑不快的原因,是它沒有發揮全力?還是它穿的那雙鞋,已經不合腳了?
鞋不合腳難走路
雖然近兩年中國經濟成長的腳步放慢了,但市場的需求還是巨大的。限制組織發展的因素,大部分還是在于組織內部。所以很多老板在定目標的時候,會給自己一個高挑戰,然后帶著組織往前沖。速度越快,天下就得的越快,這是發展的硬道理。
問題是組織不是沒有產出限制的,如果組織沒有產出的限制,那么企業管理這門學問也不必存在了。組織的產出限制叫產能,如同組織穿的那雙鞋,不合適的產能是限制組織產出的根本原因,就好像跑步者的鞋,不合腳時你是發揮不出應有的能力的。
講到“產能”,多半人都會想到一些顯而易見的有形能力,如生產線、人員資金、車輛和倉庫等。我講的不是這些,這些產能在正常的情況之下,老板定完目標后,手下就會拿起計算機來敲敲打打一番,再跟老板要錢來擴充,以確保不出問題。就好像跑步前先吃個好、睡個飽,養精蓄銳是必需的一樣。我講的鞋子,是指組織內那些無形的產能,外表上看不出所以然,也沒法子用計算機去評量,但一旦跑起來發現不合腳時,必然成為組織發展的制約因素,吃好睡好所養的精力和滿胸的壯志,都施展不出來了。
組織里的鞋子有兩只:一只是在主流業務部門里,用來完成工作任務的現有方法;另一只是非主流業務部門,如人事、財務、行政、法務、資訊等,用來支撐主流業務發展的流程和規章。這些東西你很難去評估它的產能夠不夠承受你公司的業務量,所以你也很難主動地想起來要不要去改變它們,直到它們已經成為你組織發展的制約因素的那一天。
搞定你的鞋子
講一個我自己的體會。
當我在2002年被任命為廣東裝瓶廠總經理時,廣東已經是一個快速發展的市場了。我報到的第一天,老板特地從香港來,陪著我看市場。一整天下來,不斷地叮嚀“這里可以做得更好”“那里充滿了機會”云云,好像深怕我是來度假的。
臨走前他跟我說:“邁克,以廣東的潛力,你一天應該可以賣個30萬箱的!”我唯唯諾諾地回答:“主子圣明!下官自當努力,肝腦涂地,以報隆眷!”
把他送走了以后,我心里嘀咕著:“30萬箱?有沒有搞錯啊? 現在才每天15萬箱,已經是人仰馬翻了的了!”
即使如此,忠心耿耿的我,還是把一天30萬箱當成挑戰的目標。
很快地,我們就發動了一連串以“成為市場領導者”為目標的市場和銷售活動。所有的計劃都很不錯,資金也夠充裕,當我們跟銷售人員宣講好內容,布置完行動任務后,每個人都信心十足,磨拳擦掌,期待好好地來施展一下身手,而我也開始興致勃勃地等著令人振奮的結果到來。
幾個月過去了,什么都沒有改變,所有人都還是忙得跟狗一樣,銷售還是沒提升,持平。
我感覺到有些不對勁了,我有著一流的管理團隊、一流的銷售戰力、一流的方案、一流的品牌、為什么在一流的市場里,還是使不出力?
我開始給銷售單位加壓力,沒用。我開始提高獎金幅度,沒用。這些措施反而激發了負面的效果,我感覺到整個團隊有些泄氣了。漸漸地,“目標不實際”“對手太強”等沮喪的話,都在銷售隊伍中聽見了。
3個月后,為了擬定下一年度的方向,我把管理團隊拉到了一個荒郊野外,堅壁清野地做了兩天頭腦風暴。會中,我不經意地問了一個問題:“公司內部有什么制約我們成長的瓶頸嗎?”
出乎我意料之外的,這句話引來了一連串激烈的討論。我的部門主管們開始伸出手指,互相挑戰。講出來了一些尖銳但又是事實的陳述,如“我們不能準時送貨” “銷售預測是錯誤的”“我有大把的空缺沒補齊”“市場工具老是遲到”“財務流程不允許我們這樣操作”“客戶的合同仍然壓在法務部門那里”“銷售手冊早就過時了”“我的人昨天上午才報到,下午就上線拜訪客戶了”等,一籮筐聽了就頭疼的問題。
交談中我忽然領悟到了,約束我們成為市場的領導者的問題不在于市場和對手,而是存在于公司內部!
光有那些一流的競爭力是不夠的,我還得要有一流的公司內部流程系統來支持它們!
我們的問題是,雖然業務額比以前增長了3倍,到了15萬箱一天,但我們后勤系統的規模,卻仍然留在原來一天5萬箱的水準。我們過于專注在主流業務活動的成長,卻忽略了支持它的內部流程體系的完善和進化,終而,我們自食其果!
人們常常以為,一個組織里面,只要制定了游戲規則,運作就會正常,不會有什么問題了,其實不然。流程制度的運行,是會受到兩個情況扭曲的:一是組織內的冰山;二是流程的自我繁殖能力。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創業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業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