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銷商兵法之二:挑牌技巧
一
廠家為了挑選合適的經銷商已經發明了太多的理論與方法,而經銷商如何挑選廠家及品牌則基本上靠經銷商老板的社會閱歷。與廠家挑選經銷商的方法相比,經銷商挑選廠家的方法幾乎是空白,兩者研究的文獻在數量上可能是1000:1都不為過!
這種知識不對稱現象不僅對經銷商不利,對廠家也不利:經銷商不會挑選合適的廠家及品牌,也意味著廠家挑選不到合適的經銷商,因此,經銷商必須從理論高度解決品牌選擇的決策思維模式。
當營銷書籍、雜志、網站上充滿著廠家如何挑選經銷商的文獻時,當廠家宣稱不選最大選合適的經銷商的時候,經銷商們做何感想?難道廠家不喜歡有實力的大經銷商嗎?其實有這種思想的廠家無非是對自己不自信、對未來的市場控制權有不安全預期罷了!
經銷商目前的“選牌”方法無非以下三類:第一種、感覺型:這個品牌的設計效果及產品看起來不錯,市場潛力應該是有的;第二種、保險型:這類人喜歡選擇知名品牌或廣告投放量大的產品,他們認為大品牌比較保險;第三種、生意型:關注廠家的支持力度、促銷政策、貿易政策(鋪底或帳期)。
所有的經銷商都會根據自己的社會經驗證明自己的選擇是理性的、精明的、正確的,可本質都是上述三種類型,而且其非理性程度與消費者在選擇購買品牌或產品時沒有太大區別:如果消費者知道雅克V9不過是普通的維生素糖果,它還能兩年賣10多億嗎?如果消費者明白所謂的變頻不過是一種對人并沒有實際利益的技術,海信空調將如何去賣?
經銷商如何挑選適合自己的品牌?
與廠家挑選合適的經銷商一樣,經銷商也必須去挑選適合自己的品牌與廠家,這是經銷商“挑牌”的第一個原則。這個原則就是說經銷商在挑選廠家前,一定要對自己的強勢方面有所認識,除非是為了將來考慮,準備借助廠家的品牌建立新的銷售渠道,一般要盡量以能發揮自己優勢渠道銷售潛力的品牌為首選。
這里還有經銷商通過不同產品的渠道結構來組合生意結構、調整隊伍結構的戰略性因素,在本篇暫不深入討論,僅以經銷商挑選品牌的決策方法為重點。
二
21世紀的生意是制造業大型化(規模化)、專業化的時代,廠家在整個生意鏈上對下游渠道的控制欲望越來越強,只有“智商”才可以在這個生意鏈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廠家既不會與沒有實力(資金、渠道、裝備、人員、關系)的經銷商合作,也不會與沒有現代市場營銷意識及銷售系統的經銷商合作。
原因是:21世紀的中國市場正經歷前所未有的結構性調整,任何市場的戰斗都首先是廠家與廠家、品牌與品牌之間的戰斗,廠家采用何種銷售模式的根本動機不是考慮與經銷商的利益關系,而是能否在市場上戰勝對手。經銷商必須與廠家捆綁在一起、確保品牌獲得足夠的市場份額,才會贏得廠家的支持,也是對自己利益的最好保護,這并不意味著經銷商的“專營化”(專營化的經銷商已經不是獨立的渠道環節,嚴格地講并不是真正的經銷商)。
因此,經銷商必須具備現代營銷理念的思維方式,并用現代營銷的語言與廠家溝通,以做出高質量的挑牌決策,實現雙贏,這就是“5W2H決策模型”。
5W2H是品牌設計的基本方法,也是品牌必須解決的問題,因此經銷商反過來按5W1H法挖掘出廠家的銷售思路及市場政策,就是最佳的決策模型。
5W2H是英文WHO(誰)、WHEN(何時)、WHERE(在哪里)、WHAT(什么)、WHY(為什么)、HOW(如何)及HOW MUCH(多少)的縮寫,包含了品牌從戰略(WHO、WHY)到策略(WHAT、WHEN、WHERE)直至戰術(HOW)的完整運作系統,在加上另一個H—-HOW MUCH(多少)即品牌預算,實際就是一個完整的品牌運作全案!
經銷商挑牌決策模型(5W2H法)可用下圖表示:
\
這也是經銷商與廠家進行談判的模型,其結構與順序是這樣的:
中間層是談判的主題內容:從產品(WHAT)到WHO(目標消費者),這一層次主要解決產品銷售層面的問題,包括產品類型、價格設定、渠道模式、年度市場促銷安排、消費群對產品的接受度等。上層的WHY是要求廠方提出有說服力的證據來證明中間的部分是正確可行的,此一層面的談判是解決生意的市場風險性。
下層的2H則要溝通如何做市場及市場投入預算問題,這個層面要解決市場可開發性問題。上述三個層面7個關鍵點的談判,可以幫助經銷商建立起一套理性決策模型,經過這個模型的考察,經銷商選擇品牌的風險將大大降低,也能更加準確地判斷品牌的前景、實力,及企業的企圖心、銷售政策等。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創業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業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