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這幾年國際MBA教育產業發展的如火如荼,和海外名校優質資源對接成了國內不少成人再教育產業從業者的一種商業策略。然而,市場的深入發展,整個產業也面臨著兩級分化的問題。那這些問題又是什么呢?
國內的MBA市場,正在進入兩極分化的淘汰賽。
隨著國內商學院教育日漸成熟,越來越多的申請人開始注重MBA教育的品牌。其中,中外合作項目時常受到人們的青睞——不難理解,在兩年多的時間內能夠享有兩方甚至多方的教學資源,并可能拿到多個學位,對學生而言頗具吸引力。就目前來說,大多數學生仍然青睞一紙洋證書。
而另一廂,許多國外商學院進入中國后,只能通過合作辦學的模式拿到招生執照。在它們蜂擁而入的大潮下,合作辦學項目在近兩年愈發如火如荼。畢竟,中國已經成為誰都不想放棄的市場。
此前,不少海外名校已在中國設立了辦事處或中心。2010年3月,哈佛大學在上海浦東陸家嘴設立了上海中心,這是哈佛在海外設立的7個研究中心中最大的一個。5年前,英國曼徹斯特商學院在上海設立了中國中心,并與上海交大、同濟大學等展開合作項目。此外,華東師范大學與美國紐約大學合辦的“上海紐約大學”,也在今年進行了第一批招生。
然而在風風火火的表象下,合作辦學并不能確保“穩賺不賠”,或者說,取得1+1>2的協同效應。雙方院校的文化是否能融合,品牌知名度與美譽度是否相當,都是影響合作辦學成效的關鍵因素。進一步說,如果雙方院校在合作中的地位不對等,那么這類項目便很難延續下去。
事實上,中外合作的MBA項目在中國已走過十余年,其中失敗的項目不在少數。與此同時,合作的內涵也在發生深刻的變化。可以肯定的是,未來的MBA、EMBA市場會逐漸走向分化,那些“強強聯合”的項目能夠繼續發揮其影響力;而那些雙方實力較弱,設計不佳的項目,也將被加速淘汰。
各取所需
眾所周知,中國市場已成為海外商學院越來越不愿忽略的陣地。用上海財經大學商學院副院長駱玉鼎的話說,“中國元素是個很大的賣點”,海外商學院紛紛試圖通過在中國開設CYE課程來增加吸引力——這樣做既可以吸收中國的學生,也可以把想來中國工作的外國學生帶進來,同時讓教授的研究氛圍里添加中國的元素。
海外商學院選擇入華,除了本身想滲透到新興國家的教育市場外,另一個原因也不容小覷。通常情況下,美國及歐洲的商學院與相關行業內的企業往來十分頻繁,這些企業在中國市場的擴張也會推動商學院與中國的聯系。
而選擇與中方院校合作,國外商學院通常看重的是中方院校的社會資源與招生能力。由于國內教育市場及教育體系的特殊性,國外商學院“單打獨斗”會面臨非常大的困難和風險,找到國內一流的商學院合作,是一種降低風險又能雙贏的方法。
譬如,一些歐美商學院在進入中國后,比較容易接觸到歐美跨國企業在中國的分支機構,但在與國內民營企業打交道方面,就容易“水土不服”。此時,對本土情況熟悉的中方商學院就能夠起到溝通橋梁的作用。
“很多情況下,海外商學院和民營企業談自己的國際排名,對方不一定重視,民營企業家更關注課程是否符合自身的需要。”復旦大學管理學院副院長殷志文稱,“許多民營企業并沒有在海外擴張的想法,也不需要了解美國或歐洲企業的做法,它關心的是如何將眼前的市場做好。”這將海外商學院逼到了進退兩難的尷尬境地,此時,國內商學院在合作中的價值就不容小覷。
同樣,中方的商學院也有自己的“算盤”。以復旦大學管理學院為例,教育部每年批準復旦招收400個EMBA學生,但加上各類中外合作辦學的項目后,復旦管院每年招收的EMBA學生大約在1000名。這些合辦項目中,復旦管院和外方院校各派一半的老師,學生畢業后大多拿的是國外商學院的學位,復旦則提供一份“課程學習證書”。換言之,這些合辦項目的學生并不占用那400個名額,復旦管院實際通過合作辦學的方式擴大了招生規模。這樣一來,學院的影響力也隨之擴大,財務表現也會更加好看。相比于一般的EMBA項目,合辦項目的成本會高一些,但對復旦管院而言是一塊增量。
這也解釋了為何當下多數的合作辦學項目是“單學位”項目,只發外方文憑,不發中方文憑。能提供雙學位的項目,只占合作辦學項目中的少數。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創業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業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