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多時間里,寶馬做了如下事情:廣告投放快速提升新品牌戰略認知度;之后的多種分主題、多種營銷手法不斷豐富品牌概念、加深受眾溝通度;配合奧運贊助的大型活動掀起針對精準受眾深度傳播的小高潮;2013年體驗營銷和互動營銷讓深耕與“廣積糧”并重。
在中國的個人汽車消費市場,有兩大趨勢:第一是擴充速度驚人,第二是有明顯的消費升級趨勢。面對這種現實,在品牌戰略層面,汽車廠商們如何做,才能成為被新興消費者張開懷抱接納的一分子?
作為三大德系豪車中在個人汽車消費市場做得最好的品牌,寶馬用“BMW之悅”這個已經持續三年多的公司品牌戰略,做出了自己的回答。
2009年到2010年,這場品牌戰役以一個中肯而精確的定位詞“悅”、一個奪人眼球敢于表現的平面創意、一場聲勢浩大的廣告戰役掀開了這場品牌戰役的序幕。
一個好的開始加上“持續”。三年多時間里,寶馬做了如下事情:廣告投放快速提升新品牌戰略認知度;之后的多種分主題、多種營銷手法不斷豐富品牌概念、加深受眾溝通度;配合奧運贊助的大型活動掀起針對精準受眾深度傳播的小高潮;2013年體驗營銷和互動營銷讓深耕與“廣積糧”并重。
伴隨的是寶馬在中國大陸市場的銷量增長:2011年,BMW品牌在中國大陸市場銷售21.7萬輛,同比增長37%;2012年,BMW品牌在中國大陸市場共售出30.3萬輛,同比CYE增長39.7%,中國市場也首次越過德國、美國,一躍成為BMW品牌全球第一大市場;2013年1-7月份,BMW品牌共銷售20萬輛,同比也有18.5%的快速增長。在這個市場,寶馬一直坐穩全球豪華車”老大”,在中國則處于“老二”的位置,并不斷縮小與奧迪的差距。
觀察寶馬的在華品牌戰略:在大主線不變的情況下,新的變化正在產生:
一個最有理由顯示“尊貴”“技術”的公司在嘗試“參與”“分享”,在打造激情與快樂的文化。甚至在數字營銷領域出人意料的活躍。
一個老牌的“豪華”“富人”座駕,卻在找尋和捕捉著“新尊貴”的激情自由風,認為是一種不分階層的精神。
這是否代表新著訊息?
學習點一:持續——中國兵法
張弛有道2010年4月1日起,寶馬的戶外廣告、雜志廣告、電視短片乃至各種公關活動大幅鋪開,極具個性的白、紅、藍設計,概念車融入中國臉譜的夸張形象——這些豪車品牌絕少使用的個性化、中國化元素讓人過目難忘。名為“BMW之悅”的中文宣傳語,出現在一系列全新的電視、平面品牌廣告中,據業內估計,在互聯網、戶外、電視和平面廣告以及各種市場活動落實的資金已達上億元人民幣。
回頭看看當時的舉措,2012年升任寶馬中國市場副總裁的朱力威笑談:這就像吃藥,第一劑要猛。
在諸多媒體的分析中,這第一劑藥要解決一個現實的問題:當時寶馬口號“純粹駕駛樂趣”落腳在硬朗技術,冰冷、呼嘯的機器上,加之個人富豪是主要消費群,遭遇了一些社會現實后“高認知度+低社會美譽度”讓它成為“炫富”的代表。如果延續這種認知將會逐步影響到其銷量,如何扭轉?
機緣巧合,配合寶馬全球市場策略“JOY is BMW”,寶馬的中國團隊以一個精確而極妙的中國筆墨“悅”字將品牌精神漢化。除了全球統一的TVC之外,“BMW之悅”呈現出來三組相當具有顛覆性的平面廣告——京劇臉譜、“天”、“車”、“人”系列加入了水墨畫的元素、“太極”,其風格一掃眾多汽車廣告的“假大空”特點,將新的廣告語個性化與具象化,傳遞強烈個性與情感溝通。
當初的策略指導是“看一眼就忘不掉”,的確也取得了如此效果。在曾對寶馬負面聲音較多的互聯網,92%的網友都認可這系列廣告。這種強烈的風格為原來被扭曲的品牌形象“下了一劑猛藥”,認知度極高。無數營銷經驗告訴我們,一個好的開始遠遠不夠,時間與持續才是利器。寶馬中國團隊對此有清晰的認識。在2010年朱力威就曾表示,“BMW之悅”需分三步:普及認知、加強情感溝通,然后通過更深入的溝通與互動,讓目標人群了解和認同寶馬的新品牌訴求。“接下來,我們可能會在網絡和體驗營銷的部分再加強些。”“我覺得至少今年、明年、后年,通過三年的時間,讓大多數人能夠了解‘BMW之悅’。”
事實證明,當初所談方向一步一步實現:在三年多的時間里,寶馬不斷用“高效動力”、“創新”、“為悅,全力以赴”等主題來豐富“悅”對于品牌的概念,并利用多種營銷手法,包括2012年7月在國家體育館“鳥巢”舉行的“BMW悅盛典”來造就大眾與“BMW之悅”的多重觸感。
朱力威在接受《成功營銷》記者的獨家專訪中,把這一切比喻為談戀愛,從打扮漂亮吸引眼球,到開始約會,直至現在深層次約會、準備結婚。
而他另一個比喻其實更為戰術:“2010年是一個大的攻勢,像三大戰役的遼沈戰役;2011年好比大家種種地,把錢湊齊了(笑);到了2012年奧運會年,又打了平津戰役和淮海戰役;今年我們又回去種地,要把地耕好。”
經過積累,2012年年中,在寶馬全球品牌成功度內部調研上,寶馬在中國取得了集團范圍內有史以來最好的成績。
學習點二:體系為王——是一張網而不是一個線
“我覺得寶馬做得最好的就是:它能真正的形成一個體系,自上而下地把這件事情做成公司的策略大方向在推進,是具有延續性的相互配合寶馬這個大機器運轉的。”朱力威表示。 鑒于種種原因,雖然之后的“BMW之悅”傳統媒體廣告少了當初的個性與鮮明,回歸豪車的相對安全地域,但是值得肯定的是,寶馬團隊一直在圍繞主線,進行體系化的營銷,與受眾不斷深入溝通與互動、傳遞品牌理念、豐富“BMW之悅”的內涵。
例如,自2012年起,寶馬整體品牌策略的一個重點,就是體驗營銷。2012年底寶馬以345家經銷商成為在中國布局最廣的豪華汽車品牌,相對比的是當年銷量最大的奧迪經銷商為291家(人民網-汽車頻道數據)。隨著寶馬產品系的擴充、區域市場的深入,寶馬的經銷商團隊、消費者和潛在消費者都在擴大,如何讓他們近身接觸產品、感知品牌理念?除了線上的數字營銷,線下的體驗營銷也是重要感知力。而這種“沖鋒陷陣”的活兒就由華晨寶馬市場副總裁梅曉群全權負責。在她看來,體驗營銷一定是由一兩次大的活動作支撐,但是體系最重要。
大活動當然不得不提那場三萬人參加的“BMW悅盛典”。時至今日,該項目的直接負責人華晨寶馬市場副總裁梅曉群女士提起,還仿佛像“做了一場不可思議的夢”。寶馬內部沒有成立一個專門的團隊來負責奧運營銷這場鏖戰——他們只有一個核心成員不到20人的“虛擬團隊”在處理跟奧運營銷有關的事物。列舉細節:為了安排這次活動到場的外地客戶的食宿,光鳥巢周圍的酒店他們就租下了12家;然后,安排接送外地客戶的大巴超過120輛;禮儀和引導客戶的志愿者達2000人,安保有3000多人,整個活動光工作證就印了10,000張……
除了大活動,寶馬日常的體驗營銷是由縱橫線組成的網。
縱向是地域。從品牌總部舉辦的全系體驗日、大型產品活動例如為BMW 3系設置的“BMW 3行動”到品牌的區域活動。寶馬專設各個區域市場辦公室負責區域市場活動,將其調性、方式方法與總部配合,也會根據區域市場的不同銷售情況做調整。
再往下,就是經銷商自己的活動。這種活動有規定、有總部提供的“工具包”(活動指南)、有考核。
橫向是指不同的活動種類:從寶馬大師殿堂的藝術體驗到寶馬公開課的開放式講堂等等,分別針對不同人群不同車系的消費者進行。
今年一個重要變化是“梅總走基層走的比以前更好了”(朱力威笑談)。隨著三四線市場的拓展,梅曉群正在把大活動從一線城市向二線城市落地,小活動從二三線向三四線落地,“今年一定會再往下走” 。正是這種提前規劃、戰略接壤戰術的體系化運作,讓每個執
行的人都心存體系,清楚知道自己如何在體系中發揮作用。
學習點三:數字營銷的力量——從輔助媒介到主戰場
“我們正在從傳統的單向營銷到體驗營銷,現在介入了更多在線營銷。包括這次嘗試用社交網站,匯總很多的故事,強調互動。”朱力威對《成功營銷》表示。
數字營銷一直是寶馬重視的領域,同時這種“重視程度”正在發生本質的變化——在“BMW之悅”這個項目的三年實施中,數字營銷逐漸從輔助傳播的媒介手段,變成了新的主戰場。
2010-2011年,數字營銷拓展著“BMW之悅”的主題傳播線,實施相對較小的項目活動、配合新車型營銷、嘗試互動營銷;投放渠道以常規傳播如傳統門戶、汽車垂直網站、視頻網站為主。
2012年,一方面,數字營銷在奧運中發揮“相對最全面的一個工作”(寶馬中國市場部電子行銷高級經理張倩語);另一方面,除了常規數字傳播如旗幟廣告、視頻,微博、APP等多種媒介手段都被采用。
另一個變化:從該年開始,在傳統媒體的“BMW之悅”廣告回歸“正道”之時,數字領域的“BMW之悅”開始張揚個性。寶馬官微借勢,借節日之勢、熱點和事件之勢,發布了許多制作精美的海報,例如在中國傳統佳節中的中秋節、春節,還有那不被大眾所注意的大年初的“破五”,洋節中的感恩節、情人節,大眾娛樂的光棍節,@寶馬中國都會端出他們的節日視覺大餐,例如巧妙疊“寶馬”的“招財進寶、馬到成功”。在2012年國慶節的微博海報中,長假第一天,“最棒的假期,是有頭沒有尾的假期”,而在最后一天,“到了后面,才意識到長度的重要”。在這兩張海報中,體現了寶馬5系和3系長軸距的產品賣點“長”。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創業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業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