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把火”燒熱物價溫度
專家認為,流動性過剩、輸入型通脹壓力、勞動力價格上漲這“三把火”,是導致物價持續“高溫”的主要原因。
為了應對金融危機,2009年和2010年,我國貨幣政策中M2增長目標均調高至17%左右,實際增長更大大高于這一預期目標。流動性過剩推動投機活躍、資產泡沫膨脹,2010年游資炒作導致部分農產品“資本化”,引發食品價格突發性、超預期上漲,直接推動通脹預期升溫。
持續的“負利率”又加速了儲蓄“籠中虎”出籠。央行去年四季度儲戶調查顯示,45.2%的城鎮居民傾向于“更多投資(如購買債券、股票、基金等)”,37.6%傾向于“更多儲蓄”,“更多投資”已取代“更多儲蓄”成為居民的第一選擇。
而國信證券的一份報告認為,隨著刺激政策下基建工程陸續完工和進度款支付,存量貨幣資金已由行為受限的平臺公司轉至大量的商業化企業手中,2009年增量資金拉動的不再是鋼筋混凝土等產能過剩的行業,而是按照利潤最大化的原則,偏好于投資供應面最緊、最易在資金進入后漲價、形成庫存投資收益的產品和行業。這給2011年的物價走勢帶來了不確定因素。
其次,國際大宗商品價格傳導壓力加大。魯政委說,我們面臨的新情況是,全球史無前例的同步流動性過度投放。未來發達經濟體弱勢復蘇格局可能延續,在美、日等發達國家寬松貨幣政策背景下,大宗商品高位震蕩上行的格局將會延續,輸入型通脹壓力將持續。
第三,勞動力供給結構發生變化,中低端工資增長加快,勞動力價格上漲滲入商品和服務價格。“這將使得未來十年的通脹整體水平都很難回到過去較低的狀態。”吳土金說。
明確主從關系 打好“組合拳”
專家普遍認為,決策層對調控物價、管好通脹預期的決心大、決策科學有力,且更多從系統性上下力氣。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院副院長劉元春認為,2010年以來物價快速上漲,既有傳統因素,也有新發因素,兩者疊加效應導致物價過快上漲。治理通脹要抓住核心矛盾,明確主從關系,打好“組合拳”,不能簡單平均使力。
專家認為,物價治理的終極問題,還是流動性回收、貨幣常態化的問題。吳土金認為,2010年雖然貨幣政策已經向常態化邁進,但M2仍高于歷史均值,回收流動性、控制信貸增速的路還要繼續走下去。可以預見,包括加息、調高存款準備金率等手段今年都可能繼續使用,通過貨幣政策的“轉向”,穩定通脹預期。
魯政委認為,增強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的彈性,也有助于緩解輸入型通脹壓力。自去年12月21日至28日,人民幣對美元中間價連續6個交易日攀升,累計升值幅度已達371個基點。人民幣適度升值,有助于緩解大宗商品上漲對國內物價的沖擊。
此外,如何加強農業供給,改善流通環節,是控制物價面臨的長期課題。劉元春認為,國際價格的傳導、長期不合理的價格糾偏、不斷上漲的要素成本將推動糧食價格繼續上漲。我國正處于加速城市化進程中,這對農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必須加強農業規劃、供給和扶持的力度。
吳土金則表示,控制物價,還需堅定抑制房價過快上漲。縱觀2010年物價上漲,房價也是推波助瀾的重要推手。高房價必然導致生活、生產的機會成本上升,進而傳導至人工、服務、產品等價格上漲。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創業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業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