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引起國外關注
與如今官方低調的處理相比,此次試點方案剛出臺時,曾引起一片叫好聲。
根據1月7日出臺的試點方案,參與境外直接投資的個人主體需同時具備四個條件:持有中華人民共和國居民身份證并取得因私護照;具有完全民事行為能力18周歲以上;擁有溫州戶籍。
試點還對個人境外直接投資的額度進行規定,規定年度總額不超過2億美元。投資者在試點期間的單次境外投資額不超過等值300萬美元。多個投資者共同實施一項境外直接投資的,投資總額不超過等值1000萬美元。
除此之外,試點方案還對個人境外直接投資的投資方式進行了限定。
按照試點方案,個人境外直接投資可以是通過新設、并購、參股等方式在境外設立非金融企業或取得既有非金融企業的所有權、控制權、經營管理權等權益的行為。
溫州市中小企業協會會長周德文對《瞭望東方周刊》表示,這次試點方案的出臺引起各界關注,外電紛紛猜測,總量至少達8000億元的民間資本,是否會借機出國,掀起投資海外潮。
周德文說:“在剛剛結束的中非經貿論壇上,十多個國家的大使,五十多個國家的參贊,都談到溫州的此項試點工作,并希望溫州資本能到這些國家去投資,目前我們已經接到幾十個咨詢電話。方案的出臺,肯定對個人進行境外投資有利,現在很多人都關心方案是否有持續性。”
周德文認為,此次試點方案限制嚴格,按照方案,只允許投資實業,這對溫州人的對外投資十分不利,傳統上,溫州人對外投資以商貿業為主。
據資料顯示,溫州軍團僅在紐約超市業的投資就已超過一億美元,在曼哈頓小商品批發市場,200多家溫州籍批發商每周至少從中國大陸進口兩百個貨柜,以每個貨柜500萬元計算,每年的交易量就高達520億元。
而在南美洲的阿根廷,以溫州人為主的華人超市已擁有該國食品和飲料零售市場30%的市場份額。截至2009年,60多萬溫州人在93個國家和地區創業,設立境外企業500多家。
針對目前尚未有人申請個人境外直接投資的狀況,溫州市外經貿局外經處處長周小平認為,主要是實業項目需要投資的機會,此外,一些個人還在觀望。
在周德文看來,如果個人投資試點成行,那么,溫州資本可能會流向溫州華僑聚集最多的歐洲,其次可能是非洲和拉丁美洲等新興市場國家。至于投資的產業,他認為,溫州中小企業會首選汽摩配產業、電子配件和新能源產業等溫州傳統強勢行業。
溫州民間資本服務中心主任李堅平認為,這一方案最大的意義,是讓溫州個人在境外投資的合法化,“2009年,溫州投資山西煤礦失敗的教訓足以說明,政策風險遠遠大于投資風險。”
李堅平說,如果試點成功,溫州民間資本服務中心將進行多方位的海外考察,為溫州民資打造海外投資產品,幫助溫州資本順利出海。
溫州商人反應冷淡
本刊記者調查到,商界對試點方案卻反應冷淡。
長期研究溫州資本的浙商資本投資促進會會長蔡驊對《瞭望東方周刊》表示,近十年來,溫州民間資本迅速膨脹,溫州資本在全國找投資機會,獲得巨大成功,但是以2009年山西煤改為標志,溫州資本撤出能源領域后,流向海外的數量迅速增加。
“資本天性是獲益,溫州資本更是國際性無疆界的。”蔡表示,溫州資本通過地下錢莊流到海外的渠道一直十分通暢。
蔡驊認為,近年來,溫州資本對境外礦產資源青睞有加,許多人已經在非洲進行石油和礦產的開發投資,但試點方案規定,個人境外直接投資不準投資設立境外特殊目的的公司、涉及中國禁止出口的技術和貨物,以及能源、礦產類境外投資,不準與中國未建交國家的境外投資、特定國家或地區的境外投資,以及涉及多國(地區)利益的境外投資。
“政府這樣嚴格規定投資領域,是難以讓活躍的溫州資本接受的。”蔡驊告訴本刊記者。
據周小平介紹,在試點出臺前,溫州資本要到境外投資,只能以注冊公司的方式進行投資。“如果要到境外投資,先在溫州注冊一個公司,這個公司是一個殼,通過這個公司把資本打到海外,時間長,程序復雜,而海外很多商機稍縱即逝,因此,很多溫州商人寧愿走地下錢莊,把資本轉到海外。”
本刊記者采訪的多位在海外有投資的溫州商人均表示,對此方案毫無興趣,也不會去申請,理由基本如周小平所說。
一位陳姓商人長年往返于溫州與加拿大之間,并在海外有多處房產,他表示,資金最快捷的方式還是走地下錢莊。
本刊記者獲悉,這些錢莊一般都開在海外或者香港,在內地依靠投資公司和擔保公司聯系業務,這些公司早已網絡化。相比正常的銀行匯錢,地下錢莊手續簡單、快捷,資金周轉速度更快。
陳先生表示,地下錢莊的兌外匯與正常匯率有些價差,這就是地下錢莊的利潤,“大概是千分之三左右的價差,外加上匯費。”
他表示,這樣的地下錢莊匯錢渠道,在溫州已經相當普遍,與溫州資本外流對應的就是境外熱錢的流入。
“黑市兌換價隨著匯率走,隨時在變,一般上午比下午便宜點。”陳先生告訴本刊記者。
國家外匯管理局溫州市中心支局的相關人士表示,溫州資本經過地下渠道流到海外已經是不爭的事實,此次試點就是想把個人境外直接投資合法化,從地下變成陽光,也可以阻擊海外熱錢的流入。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創業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業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