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樂芳(音)晃著一張紙,上面列著他的小投資公司感興趣的一串公司。他的公司就位于擁有900萬人口的溫州。
“公司越難拿到貸款,我們的生意就越多,”他說道。“過去6個月,我們非常非常忙。”
隨著中國政府試圖遏制居高不下的通脹率,各種收緊放貸的措施已引發各界擔憂:由于信貸都流向了政府支持的大企業,中國中小企業將遭受沉重打擊。
但實際情況更為復雜。中小企業與其說正面臨大范圍信貸緊縮,不如說正經歷一場痛苦的重組。資本正被導向高科技和綠色能源相關企業,而傳統的低端制造商則付出代價。
在中國中小企業的腹地溫州,許多制鞋和制衣工廠目前在艱難求生。
擔任溫州數個中小企業協會會長、現已成為溫州商界主要發言人的周德文表示:“金融危機期間是沒有訂單。現在有訂單了,但沒人敢接,因為不可能從銀行獲得貸款。”
周德文表示,在溫州總共36萬家中小企業中,今年至少有20%已縮小運營規模或干脆停業。官方媒體報道,一些現金緊缺的中小企業正以60%的年化利率從地下錢莊借錢。
不過,盡管許多報道都聳人聽聞,但溫州不會缺錢。這是個富裕的城市,人均收入居于全國第四。溫州非但沒有出現融資緊張的局面,在當地許多經濟領域,情況恰恰相反。
實際上,記者在與當地工廠管理者、投資者和銀行家交談后發現,該市正處于產業根本轉型的過程中。隨著工資水平提升導致以往那種低成本的制造模式越來越不可行,當地政府正鼓勵企業生產那些技術含量更高的產品。他們表示,缺少融資是傳統產業所面臨困難的癥狀,而非病因。
溫州伊佰妮鞋業旗下一家工廠的一名經理表示:“政府正試著帶來改變,支持高科技產業。我們不再是政府想要的那種企業了。”伊佰妮是一家小型廉價女鞋生產商,其工人的工資在過去5年增長了兩倍。
溫州銀行(Bank of Wenzhou)零售信貸部負責人潘是非表示,他的工作就是向較小的本地企業發放貸款——但只給那些達到標準的企業。
他表示:“我們非常清楚。一些中小企業的管理糟糕,或者沒什么前途可言。”
溫州人因他們靈敏的投資嗅覺而聞名全國,常常被認為是各種投機泡沫(從房地產價格飆升,到兩年前那場大蒜熱)的幕后推手。
朱樂芳的投資公司計劃投資于那些被政府列為發展重點的高科技和清潔能源公司。
至于如何為自己的投資獲得融資,也不存在問題:他在上海、溫州和香港都有房產,他已經把這些住宅抵押給銀行,以獲得貸款。
他表示:“只靠我手中的錢是不夠的。關鍵是知道如何利用自己的資產。”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創業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業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