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曾經認為中國房地產是夕陽行業的商人仍然在悄悄行進,他們受到了兩方面的影響而曾經抱有轉行轉產的想法:一是經濟周期律,認為十年一次循環的周期律,會使房地產[創業網www.fswenwen.com]行業進入尾聲,其事例包括亞洲金融危機、海南樓市泡沫等等;二是這些商人不愿離開北京、上海、深圳這樣的大型城市,卻又認為在這些城市里已經“瓜分完畢”,開發體量不足。
以民營開發商中的佼佼者張寶全為例,他在轉產EVD行業和進軍數字娛樂行業之時,并沒有全盤放棄他的地產項目。恰恰相反,他采取了兩條腿走路的方式。
一些開發商甚至驚喜地發現,即便在北京這樣看似開發“充分”的地界上,仍然有一些“地皮資源”掌握在一些不具備開發能力、名不見經傳、低調從事的公司手里。這些在各項政策出臺前“扭轉”或“溢出”來的地皮資源,如果談判順利的話,開發三五年都不成問題。
經濟學家梁小民給企業家們講課,他在黑板上寫的第一條是:產權明晰;第二條才是市場經濟。他認為:產權不明晰,市場經濟無從談起。
在中國新一輪住房運動中,正面臨著這樣的尷尬局面:土地、住房是在公有制的基礎上運行和建造的;政策每宏觀調控一次房價就上漲一次,其實道理很簡單,宏觀調控一次,準入門檻就高一點,成本就增大一些,最后都用市場化的方式由住房者個體買單。
住在中國的成本有很大一部分是制度性成本。耶魯大學金融學教授陳志武的觀點是:在一個完全市場上,萬事萬物都可以金融化和證券化,從而充分參與流通。證券化是財富交流和變現的最好手段。但以國家主義為基礎的經濟學手段無法完成這種切換。因此在一個不完全的市場經濟條件下,中國人的住房就變成了一個暫住70年的夢。
中國人遠未完成自己在住房運動中的國退民進之舉,雖然說《物權法》的山雨欲來是一道良好的信號,但宏觀調控越嚴厲,中國人的住房成本就越難降下來。 本新聞共 6頁,當前在第 3頁 1 2 3 4 5 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