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微型企業要多一點關愛和呵護
采訪中記者了解到,雖然重慶市政府以及牽頭負責微企扶持工作的工商部門對微企發展投入了大量的財力和精力,重慶微企的創業和生存狀況也有了明顯改觀。但一個不容忽視的事實是,微企在當地的生存與發展依然面臨多種的尷尬與無奈,而這種狀況,一方面是由于觀念問題,另一方面則是由于制度問題。
在觀念方面,有些區縣地方和職能部門對財政扶持微型企業有不同看法。有的地方領導認為在任期內抓幾個大項目才是政績。有的職能部門對微型企業存活率信心不足,認為微型企業抵御風險能力差,市場競爭力不強,擔心財政資金“打水漂”。有的認為微型企業規模小,稅收回報率低,政府花錢扶持不值得。
同樣由于類似的原因,微型企業在進行融資擔保等活動時也成了受氣的“小媳婦”。部分銀行基層網點認為微型企業注冊資金少,收益低,占用柜臺資源,增大工作量,以各種理由拖延開戶時間或拒絕為企業開戶。有的要求微企排隊申請,一般在20天~2個月左右;有的每天只放2個開戶指標,創業者往往天不亮就要去排隊;有的要求微企賬戶每天余額必須在5萬元以上;有的甚至強制收取微企1200元~2500元不等的各類費用。另外,盡管重慶市政府明確三峽擔保公司為微型企業提供擔保或對受委托區縣擔保公司提供再擔保,但由于三峽擔保公司區縣分支機構不全,人力資源有限,加之為微型企業擔保利潤薄、風險大,推進此項工作困難重重。特別是受中央金融宏觀調控政策的影響,微型企業融資難的問題,嚴重制約了微型企業的發展。據統計,去年以來全市申請貸款的微型企業共7683戶,另有一部分也有貸款意向,但截至目前,已辦理貸款的微型企業僅274戶,貸款金額2418.2萬元。
融資難之外,稅收也成為讓微企業主“頭疼”的一大難題。重慶爵邦科技有限公司經理馬林告訴記者,從個體工商戶“升級”成企業后,公司給人的印象“正規了不少”,生意也“好做了不少”,但煩惱也隨之而來,“政府部門的管理也嚴格了起來,尤其是稅務部門要求規范建賬,請人做賬一個月就需要400多元的支出。”此外,馬林還擔心,稅務機關實行查賬征收后,自己的稅負要比個體工商戶時期的核定征收更高。
重慶海聞廣告有限公司的蘭海則介紹說,自去年9月開業至今,企業實現營業額59.17萬元,上繳營業稅及企業所得稅3.7萬元,“由于我們現在資金回籠慢,但是國家各種稅收不能耽誤,公司賬上的金額有時到了連扣稅的錢都沒有的地步,發展十分艱難。”
除了擔心稅負重、規范建賬增加成本外,重慶微企業主對現行的返稅政策也有意見。他們認為微型企業稅收返還只涉及地方財政留存部分,占微型企業稅負總額比例小;加之稅收返還審批程序復雜,申報時間長,扶持微型企業發展的效果難以體現。據統計,今年5月份前,全市共有7871戶微型企業繳納地方各稅826萬元,但目前僅有黔江、九龍坡、渝北、北碚等9個區縣的76戶微型企業實現返稅9.62萬元。“雖然我申請了2萬多元的稅收返還,但即使一切順利,錢到賬也到明年6月份了。這有些遠水解不了近渴。”談到稅收返還審批程序的復雜和周期的漫長,重慶垣品建筑設計咨詢有限公司的陳瀟不禁露出苦笑。
事實上,對于微企的這些難處,稅務機關也看在眼里。重慶市渝中區國稅局副局長石曉剛表示,我國目前還沒有專門針對微型企業制定稅收優惠政策,在現有政策中,對微型企業的稅收優惠主要體現在企業所得稅方面,而對眾多利潤微薄甚至虧損的微型企業來講,增值稅或營業稅的負擔才是實際的支出。根據國家稅法規定,增值稅起征點的適用范圍只限于個人。微型企業的組織形式有個人獨資企業、合伙企業和有限責任公司,都屬于“企業”性質,即不管銷售額多少,都不能享受起征點優惠,這不利于扶持成立初期業務量不大的微型企業由弱變強。此外,雖然現行稅收政策對高新技術企業減按15%的稅率計征企業所得稅,但常因微型企業成立時人員、資金等方面局限不易獲得相關高新技術資質認證,不能享受政策;而國家稅務總局扶持中小企業發展的8項稅收優惠政策門檻相對較高,微型企業也很難享受到。
在聶剛和石曉剛等人看來,要解開微型企業在稅收上的困局,需寄望于國家層面上的制度創新,一是在日常管理中采取更加寬松靈活的方式引導、適應微型企業的經營,二是在降低稅負方面,可借鑒俄羅斯等國外做法,將微型企業應負擔的增值稅、企業所得稅、營業稅等稅種統一為一個大稅種,對其核定一個較低的綜合征收率進行征稅。這樣,在大幅降低微型企業的納稅遵從成本的同時,也可大幅減少政府部門的管理成本。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創業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業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