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民間資本越來越活躍之際,一大批打著從事資本運作幌子的偽私募基金也高調地拉起了生意。
目前在全國各地,私募的蹤影隨處可見。然而,《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調查發現,由于當前監管仍存在空白,少數私募并無實際投資項目,其運作手法也存在“傳銷”的嫌疑。
暴富神話:投7萬賺210萬
“投資7萬元入股,整個項目完成之后,至少回報在210萬元。”一家名為盛世國際的“私募”如是向記者承諾。隨后,《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以投資者身份,到該公司所在的河北石家莊進行了實地調查。
陳楓,自稱盛世國際私募的負責人。初次與記者見面,他顯得非常興奮。
“公司雖然剛剛成立一年,但是發展卻非常迅速。目前,手上的項目很多,也正在尋找資金擴大規模,你可以先考察一下,了解一下我們的運作模式。”陳楓對記者表示,他們公司的資本運作模式,是從美國引進的最先進模式。
“通過一定的投入,拿到公司部分股份。一個項目做下來至少能賺30倍。”他表示,入股公司之后,公司甚至可以對個人進行一定的培訓,然后根據公司需要,被安排到公司內部擔任一定的職務。
但當記者問及公司都有哪些項目時,陳楓表示,“這都是公司的機密,只有公司內部人才能夠接觸,但可以先參加培訓了解。”
在接下來的兩天,陳楓通過種種暴富神話,努力說服記者加入到他們公司中。
“一方面有投入的分紅,另一方面有業績的獎勵。我現在一個月收入最少也會過萬。”陳楓不斷游說記者,但記者表示需要先考察一下公司項目時,卻總是被陳楓以各種理由搪塞。
模式:發展新人登平臺賺大錢
在隨后的調查中,該公司其他人員告訴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所謂的項目,就是介紹新人向公司投資。主要分為網絡和異地兩種。網絡投資所需要的資金較少,一般是20300元,而異地初始投入是69800元,第二個月會返還19000元作為發展新人成本。網站運營主要手段是通過互聯網來進行“拉人”,而異地做法則需要安排“投資人”到實地考察。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創業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業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