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剖因
1
“超國民待遇”時代告終
從政策層面上看,“兩免三減半”一直使外資企業在競爭中處于優勢,這也是所謂的“超國民待遇”,當中包括規定從盈利年度起2年免征、3年減半征收企業所得稅。33%的企業所得稅,加上減免的城市維護建設稅和教育附加稅等,外資企業可減免接近40%的稅負,這意味著,其比本土企業擁有40%左右的成本優勢。但隨著2008年后內外資企業所得稅統一為25%,2010年城市維護建設稅及教育費附加也宣告統一,外資企業的“超國民待遇”時代終結。2012年底發布的全國企業所得稅匯算清繳數據顯示,2011年度,內資企業實際稅收負擔率由2010年的22.87%下降到22.70%,外資企業實際稅收負擔率由2010年的19.25%提高到20.46%,實際稅負率差距縮減為2.24%。
國家稅務總局有關部門分析認為,內外資企業稅制的統一將會造成兩方面結果。一方面,一些低水平的外資之前在我國的發展其競爭力實質上來源于原有稅負環境,今后這些企業將必然被市場淘汰。另一方面,具有競爭力優勢的外資將在華繼續發展。
2
與控制工資成本有關
除了稅收環境有所改變,國內工資水平的不斷提升也在增加成本壓力。中山大學財政稅務系主任林江認為,外企裁員潮與工資水平有最直接的關系,“最近多地都在調高最低工資水平。外資企業或預期珠三角地區的工資水平越來越高,這令到企業大感吃不消,因此在最壞的情況到來前,先裁了再說!
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發布的信息顯示,2011年全國共有24個省份調整了最低工資標準,平均增幅達22%,而2012年全國共有23個省市上調了最低基本工資,且大部分省市調整幅度超過10%,部分省市調整幅度甚至高達20%以上。此外,從2005年至2010年,有數據顯示中國工資的漲幅已達69%,而同樣條件下,越南的生產成本比中國低15%至30%,此外,人民幣升值也側面導致了外企在華成本全面上升。
林江表示,在這種情況下,出口加工類企業裁員的可能性更大,訂單減少使這些企業首先裁員“瘦身”,把工資成本控制住。
3
業績不佳裁員減負
另外,傳出裁員消息的多個外資企業存在業績虧損也是一個重要原因。以摩托羅拉為例,在此之前,摩托羅拉移動已連續虧損兩年,上個季度的運營虧損高達3.53億美元。而諾基亞2012財年第四季度財報則顯示,諾基亞凈營收達80.41億歐元,同比下降20%。為了開源節流,摩托羅拉和諾基亞紛紛將裁員“減負”作為應對虧損的主要措施。
此外,松下2012財年前三季度(2012年4月至12月)共計虧損了67.7億美元,相當于2011財年同期虧損額的兩倍。夏普在去年4月至12月的凈虧損額也達到46億美元。
積重難返的業績最終以裁員體現。陸刃波認為,跨國科技企業紛紛裁員的重要原因就是沒有及時轉型。比如諾基亞,其早年因塞班向智能操作系統的轉變中過于保守而落后于同行才造成今天落敗的局面。
4
本土企業崛起分吃市場
本土企業的快速崛起也是重要的因素。以零售行業為例,雖然一些外資品牌超市紛紛傳出負面消息,但國內零售巨頭華潤萬家卻仍在快速擴張,其在2012年就新開了782家門店,還在去年新招募了近1000名員工。
有業內人士認為,隨著國內市場的逐步開放,內資企業的競爭力不斷提升,一些領域的競爭開始加劇,企業維持高利潤率(15%-20%)的日子已一去不復返。以達能乳業為例,其本來在上海、廣州市場占據重地位,但仍被光明、伊利等本土品牌以價格戰斬于馬下。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創業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業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