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WTO之后,隨著我國經濟全球化步伐逐漸加快,作為全球最大陶瓷生產大國的我國,將在世界最大的貿易組織中獲得應有的地位,進而為我國陶瓷產業占有更大的國際市場份額,拓展國際市場空間和實現由大變強的產業發展目標帶來了機遇。但是,由于我國陶瓷行業總體上講仍然存在企業規模小、工藝技術落后、管理水平差、產品同質化嚴重等等問題,導致我國陶瓷行業在國際競爭中舉步面臨嚴峻考驗。
一、中國陶瓷面臨的考驗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陶瓷行業獲得了舉世矚目的大發展,行業總產值從區區十幾億元迅速增長到今天的數千億元(公開數據高達3000億元人民幣,但由于改革開放之前國有企業數據大多“注水”,而今天的絕大部分民營企業數據恰恰反過來太多“縮水”,因此實際數據遠遠高于3000億)。2007年我國年產建筑瓷磚近50億平方米、日用陶瓷約150億件、衛生潔具約1.2億件,藝術陶瓷和特種陶瓷更是雄踞天下。2008年1季度,我國墻地磚生產總量已經超過了10億平方米。但是,三十年來,我國陶瓷行業仍然未能完全走出“憑力氣賺錢”的局面,離“憑智慧賺錢”的境界還有不小距離。在海外市場上,我們的陶瓷產品銷售價格僅是意大利、日本、西班牙等國同類產品的十分之一到七分之一,所以我們經常會面對這樣那樣的反傾銷、反補貼、特別保護等貿易壁壘;在國內市場上,我們的陶瓷產品雖然比國際市場上更有利潤空間,但忽視知識產權和一窩風你追我趕、你模我仿大干快上的生存習慣,在導致了無休止相互傾軋的價格戰的同時,還直接導致了陶瓷原材料資源過度消耗甚至浪費、能源高度消耗、環境污染嚴重、市場一片混亂的局面。僅從產值產量的角度來講,我國陶瓷行業還算是相當的富有,但如果從利潤空間加上社會效益、環境效益等等角度來考量,我國陶瓷行業則快要一貧如洗—— —“窮得只剩下了錢!”我國陶瓷行業雖然在短短的30年的時間里奪得了“產量世界第一”的寶座,但卻距離“質量世界第一”、“技術世界第一”、“綜合實力世界第一”很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