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車發生事故,車載設備會及時向交管中心發出訊息,以便及時應對減少道路擁堵;快下班了,用手機短信發送一條指令,在家“待命”的電飯鍋會立即啟動做飯,空調開始工作預先降溫……
這不是科幻電影中的鏡頭,而是正在大步向我們走來的“物聯網時代”的美好生活。全國高校首家物聯網研究院、物聯網學院近日在南京郵電大學成立,記者第一時間走訪了研究院專家和實驗室,體驗到物聯網高科技技術的神奇魅力。
神奇產品讓人大開眼界
物聯網又叫傳感網。雖然這兩個概念剛剛走熱,但南京郵電大學無線傳感器網絡研究中心的研究者們,已與物聯網打交道五六年了。在中心實驗室,一些物聯網產品已經初見雛形。
實驗室的一個智慧家居模型引起記者的注意。通過電腦操作控制,房模里的電視機、風扇、電燈等會按要求遠程開、關。冷冰冰的電器怎么變得這樣“善解人意”?中心主任、博士生導師王汝傳教授從模型中取出4塊2厘米長、1厘米寬的袖珍芯片告訴記者,秘密就在這種專業術語叫“微型傳感節點”的袖
珍芯片上。一塊小小的節點容納了傳感器、通訊設備、處理器三個部分,節點通過“微型基站”或無線網絡把信息傳遞至電腦等終端。這正是用上了物聯網的核心內容——傳感技術。“這樣一套智能設備造價卻非常便宜。一塊節點約100元左右,一個家庭一般只需4塊節點,加上‘GSM模塊’或‘微型基站’,總造價不超過600元。”
實驗室另一個有趣又實用的成果,是一個用上無線傳感技術的“醫療健康護理系統”。通過現場演示,記者發現,如有了這個系統,醫生坐在辦公室里,通過病人身上的一個小傳感器,就可24小時獲知病區內所有病人的脈搏、體溫、血糖等身體狀況。病人家屬經過授權,也可通過網絡隨時共享這些信息。王教授介紹說,目前啟東一家醫院已經“捷足先登”,與南郵達成合作意向。不久的將來,我們將會在醫院看到醫生坐辦公室為遠方病人“量”體溫的場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