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中科院電工所生物電磁學實驗室研究員孫廣生等曾對中低速磁懸浮唐山試驗線進行了檢測。檢測報告顯示,中低速磁懸浮運行中的電磁輻射低于國際非電離輻射防護委員會的安全標準,磁懸浮列車的電磁輻射強度與一般輪軌列車沒有差別。
孫廣生說,廣義上講,人們都是生活在電磁環境中的,家里電燈的頻率也有50HZ,中低速磁懸浮的最高頻率是90HZ,所能產生的輻射很少,對人體是安全的。此外,中低速磁懸浮列車的電磁是封閉的,不會向外輻射。
因為國內并沒有關于電磁輻射的安全標準,王夢恕并不認同這些檢測。同樣,沿線居民亦不能信服。業主Cxfs說,電磁輻射的影響可能要很多年才能看出來,難道要拿居民的健康為代價來做試驗嗎?
4
磁懸浮曾屢屢遭拒
居民和王夢恕為代表的“反對派”的另一個論據是,磁懸浮項目在國內外的多次折戟。
20世紀70年代以后,德國、日本等發達國家相繼開始籌劃進行磁懸浮運輸系統的開發。大約10年之后,國防科技大學常文森教授等開始進行磁懸浮研究。
20世紀末,京滬線擬建之際,引進高速磁懸浮的呼聲漸起,并引發長達12年的“磁懸浮與輪軌技術之爭”。最終,鐵道部決定采用輪軌技術。
2000年,科技部成立磁懸浮可行性研究小組。隨后,上海興建了30公里長的磁懸浮試驗線。當滬杭要建高速磁懸浮時,引起沿線居民的強烈反對,王夢恕等專家多次向有關部門上書。最終,滬杭磁懸浮項目擱淺。
與高速磁懸浮的研究幾乎同步,主打城市內交通的中低速磁懸浮亦在推進。
1999年,北京控股磁懸浮技術發展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北控磁浮公司)與國防科技大學合作,開始進行中低速磁浮研發。
當年,八達嶺長城景區外擴,景區與停車場的距離有2.6公里。在輕型軌道和大巴運輸先后被否后,中低速磁懸浮曾進入考慮視野。
建設八達嶺旅游示范線成為北控磁浮公司的首要目標。歷經兩年,示范線先后通過多個部門的審批。但在上報國家計委批準時,未獲佳音。其間,四川青城山、昆明世博園亦傳出要修建中低速磁懸浮的消息,均無果而終。
王夢恕認為,現有磁懸浮技術還不成熟,離實際應用還很遙遠,日本和德國放棄應用就是明證。德國曾準備修建柏林至漢堡的高速磁懸浮,但因公眾反對及造價太高等問題“夭折”。美國、日本都先后有中低速磁懸浮上線的計劃,但終告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