陷阱密布,中國也“過火”
互聯網公司利用cookies來追蹤并收集用戶的使用習慣在幾年前就開始了,雖然也受到質疑,但因為沒有激起什么大的事件,并未受到普遍關注。
令人郁悶的是這種可怕的網絡追蹤技術正在泛濫,讓人防不勝防!度A爾街日報》近日對cookie以及其他各種可用于監視互聯網用戶的技術進行評估和分析,結果顯示,消費者追蹤行為的廣度和侵入程度已經遠遠超出人們的認知,只有該行業的少數前沿人士才知道實情。
調查發現,全美最大的50家網站在每個訪問者的電腦上平均安裝了64種追蹤技術,而且通常都不給任何提示。十多家其他網站安裝的追蹤技術甚至超過上百種。只有非盈利機構維基百科沒有安裝任何一種追蹤技術。
更為可怕的是,一些工具甚至可以在用戶試圖刪除它們時悄悄地自我復制,而且這些用戶的資料處于持續更新狀態。
在中國,互聯網公司也大都使用了cookies技術,進行諸如保存瀏覽記錄、在Web頁上保存密碼、針對不同用戶進行廣告投放等等行為。不過,還沒有出現類似[x+1]公司這樣的專業數據分析商以此牟利。
魏章介紹,有些方面,中國的網站“做得更過火一些”。比如很多社交網站,一旦你在上面輸入了你的MSN或者QQ的帳號和密碼,網站就會自動登錄你的MSN或者QQ,抓取好友列表,發郵件通知他們,你在這個社交網站已經注冊。
“他們希望以此拓展用戶,迅速發展起來!蔽赫陆榻B,最讓人擔憂的是,一些小一點的網站,所記錄的上網者的密碼,沒有任何加密的措施。
“有人曾經做過測試,利用一個旅游網站的技術漏洞,輕易就從它的數據庫中取走了幾萬個用戶的信息和密碼。由于密碼沒有加密,獲取者可以直接看到密碼是什么!蔽赫抡f。
不知不覺中被“定向”
目前在互聯網上,成長最快速的生意之一就是監視互聯網用戶,建立豐富的消費者數據庫,并將用戶資料出賣給尋找潛在消費群的廣告商或企業。
互聯網用戶和廣告投放者之間,存在著100多家中間機構,包括追蹤公司、數據中間商和廣告投放者網絡等。它們彼此競爭,以滿足企業對消費者行為和偏好的日益增長的數據需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