挑戰
擺在北京同仁堂面前的一個現實挑戰是,旗下10家子公司均建有各自的銷售渠道,子公司、孫公司合計800多個品種的產品全部使用“同仁堂”商標。由于渠道較為復雜,子公司之間、經銷商之間存在著一定程度的競爭,為北京同仁堂的渠道管理和品牌保護增加了難度。
知情人士透露,同仁堂的品牌困擾正與集團的銷售管理有關。為了擴大銷量,各公司的經銷商之間有時會互相壓價,互相競爭。還有個別經銷商會夸大產品功效,或者常打一些“擦邊球”。
1995年至1999年,北京同仁堂應收賬款大量增多,出現“打開賬本黃金萬兩,合上賬本分文全無”的境況。為了走出困境,該公司采取“誰有能力誰做市場”的策略,下屬各個公司自建渠道的局面由此形成。
目前,同仁堂商業和健康藥業是北京同仁堂藥品零售業務的兩大主力。同時,同仁堂股份、同仁堂科技和其他子公司也都有銷售平臺和銷售渠道。
同仁堂股份證券部人士稱,同仁堂股份的銷售主要通過經銷商進行,公司直接管理一級經銷商,由一級經銷商負責下游的分銷。目前同仁堂股份在全國有100多家一級經銷商。
對這種各自為營的銷售現象,中國醫藥專業代理聯盟秘書長曹師越認為,同一品種的藥以不同的價格賣給經銷商,價格體系容易造成混亂。這涉及到企業銷售管理和管控的問題。
梅群表示,未年五年北京同仁堂將加強風險管控。由同仁堂商業主導終端渠道的建設,即綜合店的建設,健康藥業負責店中店,藥材公司負責院中店。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創業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業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