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13時30分過后,成都雙流機場海關貨運監管科科長戢凌就開始忙碌起來。
“卸貨、安檢、入庫……直到貨物離開倉庫運往機場,裝上飛機離開成都,所有環節,快的話必須要在幾小時內完成”,指著往來穿梭的運輸海關監管貨物的車輛,戢凌說,2003年我們只有3輛監管車,現在增到了600輛。與此同時,原來只1000平方米的小倉庫也變身為2.5萬平方米的新貨站。
在機場海關工作6年的戢凌,親眼見證了雙流機場物流效率的持續升級,也見證了四川電子產業的迅猛發展。
“過去的經濟重心都是沿大江大海的城市,因為海運能吞吐大量的商品,現在重量輕價值高的商品漸漸成為消費的主體,進出這樣的商品更依賴航空。”此前茅于軾(微博)在接受《每日經濟新聞》采訪時稱。
事實是,成都目前憑借著新晉航空第四城的勢頭,不斷增長的吞吐量和逐漸改善的航空環境,正敞開懷抱迎接包括英特爾、戴爾這類IT巨頭的落戶。
航空第四城的歐亞優勢
“我們會經常邀請東南亞的客戶來成都的研發中心參觀,坐飛機從東南亞到成都,比到‘北上廣’要節省不少時間。”賽門鐵克軟件開發成都有限公司總經理白帆對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如是說,“這里的交通優勢讓我們在采購上省去了大量的資金和人力成本。”
1400多年前,詩仙李白的《蜀道難》如今已成為歷史。
當下成都機場被賦予一個嶄新的定位——西部歐亞門戶。
縱觀中國周邊國家的航空環境,東南亞基本形成了新加坡和曼谷兩個樞紐機場,中東的迪拜正努力形成新的航空樞紐;南亞、中亞尚未有大型國際航空樞紐。這為成都機場發展成為西部歐亞門戶樞紐提供了絕佳時機。
目前,從成都出發,4個小時航程可以涵蓋東南亞、南亞和中東,6~11個小時航程可以通達中亞和歐洲。
按照規劃,成都在2015年將開通國際直飛航線30條。隨著更多國際航線的開通,成都將縮短飛往歐亞的時間。
戴爾四川項目總監黃云飛在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采訪時坦言,“相比廈門的生產基地,成都通往中亞和歐洲的不論是航線還是鐵路交通,都相對便捷很多。”
而這也正是不少外資企業最終將總部或是生產研究中心,遷至成都的重要原因之一。
“隨著東部產業的向西轉移,越來越多的大型電子信息企業開始在中西部城市落戶。而這些高附加值的產品對航空的依賴度很高。”成都市投資促進委員會項目協調三處的劉黎表示,大型企業在選擇入駐城市之前,“對當地物流運輸條件要求很高,尤其是在民航方面。”而在企業投產之后,也需要有不斷改善的物流發展配套。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創業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業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