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如你們所見到的,大多數成功的無線電公司是由受教育不多的人建立起來的。對那些在這方面有扎實理論基礎的人來說,成功的機會就更多了,孩子們,你們在產業界大有作為。
——創業導師特曼
“金錢驅動”型公司大行其道,商場上,公司間爾虞我詐,相互攻訐;職場中,員工與老板尤比老鼠與貓,斗智斗勇,也如血腥的角斗場。當今商界急需關于開明管理、持久品質和持續創新的原創理論,而這類“稀缺”的東西早在60多年前比爾·休伊特和戴維·帕卡德領導時期的惠普所富有。回顧過去,那些曾經模仿惠普模式的公司都因惠普而光彩奪目,它們是:天騰、思科、硅谷圖形、戴爾、SUN、谷歌,乃至早期的蘋果電腦公司。 借助《兩個人的帝國》、《惠普之道》重提“惠普之道”,有兩個目的。一則,呼吁股東之上、利潤之上的公司重溫“惠普之道”,獲知人性管理也能帶來公司的輝煌;二則,創立70年后的惠普經歷著最動蕩的10年,警示我們莫忽視商業的無常。是他們拋棄了“惠普之道”,還是迷失于“惠普之道”?值得思考。
金牌榜樣 《兩個人的帝國》作者、美國優秀科技新聞記者馬龍指出,環顧當今IT企業,在比爾和戴維之后,沒有哪個公司像惠普一樣成為開明管理的典范。英特爾和微軟較之惠普贏得了更多榮譽,卻沒有被推崇為開明管理的創立者;蘋果的創新能力更為卓著,史蒂夫·喬布斯卻被定格為最難共事的商業領袖。谷歌贏得了高度的顧客忠誠,卻沒有人敢打賭谷歌會在半個世紀以后依然如此受人青睞。 奇跡沒有再現,這充分說明比爾和戴維領導下的惠普公司是別具一格的,這也是極大的不幸。它從來不去指責其他公司投機取巧、違反職業道德、虐待或者剝削員工。 惠普創業及發展期,采取了包括對員工提供盡可能周全的福利計劃,以及對員工的充分信任燈管理方式,后來被歸納為“惠普之道”。惠普公司給員工幾乎完美的工作保障,從1939年正式創業到1950年代后期沒有解雇過任何員工。1974年美國經濟危機達到高潮時,硅谷里人人自危,大量的科技人員成了失業者。而在惠普公司,一切如舊。和其他的公司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惠普之道”有五個核心價值觀,它們像是五個連體的孿生兄弟,誰也離不開誰。每個惠普人對五個核心價值倒背如流:1、相信、尊重個人,尊重員工;2、追求最高的成就,追求最好;3、做事情一定要非常正直,不可以欺騙用戶,也不可以欺騙員工,不能做不道德的事;4、公司的成功是靠大家的力量來完成,并不是靠某個個人的力量來完成;5、相信不斷的創新,做事情要有一定的靈活性。 “惠普之道”中最為人稱道的就是它的“以人為本”理念,基于人性善的假設,認為只要給予員工適當的手段和支持,他們愿意努力工作,就一定會做得很好。比爾·休利特曾說:“惠普的政策和措施都是來自于一種信念,就是相信惠普員工都想把工作干好,有所創造。只要給他們提供適當的環境,他們就能夠做得更好。” “不變”的是關注人的持久發展,是讓員工們自己找到學習、提高的機會,最大程度地發揮員工的潛能,尊重人的長期行為;“變”的是因時因地因客觀環境的變化而稍作調整、不斷完善。例如,惠普公司沒有打卡和考勤制度,也一貫采取門戶開放政策、彈性工作時間等。比爾·休伊特和戴維·帕卡德的英明決策為惠普奠定了成為一個帝國的所有基礎:人文關懷、創新意識、團隊協作、行動導向、持續改善、誠信經營。 1995年,帕卡德出版了《惠普之道》,對經營公司40余年進行了全面回顧及歸納,被列為經典管理讀物。
創業之初 在就業形勢極不樂觀的情況下,戴維·帕卡德和比爾·休利特一起談論創辦公司的事情,這有點逃避現實之嫌。如同現今許多大學畢業生,找不到工作就想著創業,顯然這不是什么明智之舉。 還好,這兩位未來惠普公司的締造者并沒有立即開始創業。比爾·休利特成績一般,需要繼續求學,攻讀研究生;戴維·帕卡德則選擇了一家公司,先從工作中學習創業的經驗。 在戴維·帕卡德和同學們空談創業的時候,就業的良機出現了,1934年年底,GE(通用電氣公司)向他提供了一個職位邀請。帕卡德正要猶豫不決時,導師特曼告訴他:你去吧,珍惜這個機會,在那里可以學到自己創業需要的很多東西。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創業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業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