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入夏以來,當季衣物變開始一輪又一輪的打折促銷。大折扣的背后,以及過快的品牌擴張戰略下,中國服裝行業高庫存的現象突顯。目前,李寧、美特斯邦威、海瀾之家的高庫存現象尤為突出,海瀾之家的存貨總額已經占到總資產的56.82%。這樣的高庫存,使得企業現金流不堪負重,資金鏈可能斷裂。 根據2011年的財務數據披露,李寧的存貨總額達11.3億元,占總資產比例的15.5%;美特斯邦威存貨約25.5億元,占總資產的29.8%;海藍之家存貨總額約38.6億元,占總資產的56.82%。不僅如此,七匹狼、九牧王、森馬等品牌的存貨數量也居高不下。 在2012年李寧公布的第四季度訂貨會數據顯示,訂單金額及訂貨量均有20%的下降幅度,公司有計劃的控制了訂貨總額,希望在年底使庫存恢復到正常水平。同樣,美特斯邦威也從2011年開始著手折扣店的開設及網絡銷售的推廣,截止2011年年底,完成了近300家折扣店擴張。 清科研究中心助理分析師王藝璇表示,表面看來,這些措施可以解決企業的燃眉之急,但卻并不是長久的發展之策。 事實上,中國的服裝行業從過去粗放式生產,為企業積累了大量的生產資本,但卻造成了需求放大、產品品類細分欠缺、品牌定位不清晰等諸多不良問題。目前,中國服裝企業的品牌重塑及資源整合使行業趨于精細化,然而,過快的品牌擴張等長期遺留下來的問題逐漸曝露。 目前,高庫存現象在諸多企業中凸顯出來,意味著企業的大量資金占用,影響了企業的現金流,更有甚者使得企業資金鏈斷裂。對于服裝企業而言,庫存積壓帶來的商品折價更是牽動其正常運營。 王藝璇認為,盡管不同企業的高庫存成因一部分來自于企業內部,但從整體行業來看,導致中國服裝企業高庫存的原因有兩點。首先,消費者需求把握不足,粗放式的生產模式造成需求擴大;其次,供應鏈環節缺少信息化建設。 服裝企業在銷售渠道中普遍運用“品牌商-代理商-零售商”的分銷模式,中間環節通過一年兩次的春夏季、秋冬季兩次訂貨會來溝通,代理商通過對當地的銷售預估來決定訂貨量,這種不準確的判斷與消費者實際需求存在很大誤差,代理商往往訂購較多的商品以備斷貨,品牌商也儲存較多的商品以備補貨,這種雙方面的需求擴大的“假象”最終給庫存造成了多余的壓力。庫存問題映射的是企業的供應鏈管理問題。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創業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業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