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民工“返鄉潮”這個以往只在春節前后才出現的詞,最近提前預熱。
日前有媒體報道,在浙江、江蘇、福建等東部地區,農民工返鄉的情景已經提前到來。其主要原因在于,今年以來,宏觀經濟下行,企業生存艱難,浙江、江蘇、廣州多地中小企業訂單銳減,利潤大幅下滑,成為農民工返鄉的潛在壓力。國務院總理溫家寶于7月中旬也特別強調,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我國就業形勢將更加復雜、更加嚴峻,促進勞動者充分就業的任務十分繁重,必須作出更大的努力。
不過,《第一財經日報》記者昨日在廣東、江蘇等地實地調查發現,所謂的“農民工大規模返鄉潮”命題并不成立,但部分企業招工難與農民工找工難的現象確實存在,同時在造船、光伏、建筑及服裝等行業,裁員現象相對突出。
廣東:招工找工都很難
盡管經濟不景氣,但《第一財經日報》記者走訪發現,廣東大規模裁員及民工返鄉潮并未出現。
7月30日中午,臺風“韋森特”帶來的降雨仍在持續,但位于廣州新市墟的百業人才市場卻人頭攢動。
來自粵東北的黃先生告訴記者,他在倉庫物流、餐館干過各種雜活,但最近工作不太好找,且大部分工資給得不高,在1000~2000元之間,離自己期望的3000元尚有不小的距離。
幾個月前,黃先生還在廣州蘿崗開發區工作。“外企和大企業都集中在那里,以前那邊工作好找,但是現在經濟效益不太好,很多工廠都減少招人,我找了半個月,還是沒找到工作。”黃先生說。
“目前經濟大環境下行壓力比較大,這對市場供需總量也產生了一定影響。”廣州市人力資源市場服務中心主任張寶穎告訴本報,目前企業提供的總體職位數量在下降,進場求職的勞動者也有所下降。
至于企業招聘數量下降的幅度,張寶穎表示,數據仍在調研統計之中,約兩周之后才能統計出來。
值得注意的是,由于企業對市場需求回升信心不足、虧損增加,資金、勞動力等要素出現由供不應求轉向需求不足的苗頭。與此同時,人力資源市場求人倍率也從年初的1.16下降至6月份的1.05,表明當前就業壓力有所增大。
不過,目前企業大規模裁員并不存在。廣東智通人才連鎖股份有限公司公共關系本部高級經理蔡小梅告訴本報,來自企業反饋的信息顯示,并沒有大規模的裁員現象,“一些企業生產線有所壓縮,反映在招聘上,就是儲備性招聘在減少,急缺崗位才招工。”
蔡小梅說,如果有大規模裁員潮,可能意味著很多普工找不到工作,或者人力市場上有很多人在流動,但目前并沒有這個現象。
一財調研團暨大暖暖愛調研團隊6日在東莞市長安鎮調研發現,2009年左右企業倒閉和轉移最多,目前雖然也有不少外來工在找工作,但也有一些企業反映招不到工人,主要原因還在于企業需求與外來工的需求不符,有部分農民工表示會考慮返回老家,但也有人表示回家鄉可供選擇的機會并不多。
在行業方面,目前用人減少也只是存在于類似建筑、電子、紡織服裝等部分行業。廣東珠海一家電子企業負責人告訴記者,珠三角一些勞動密集型的電子企業訂單減少很多,也留不住人。再加上不少廠轉移到內陸地區,所以很多農民工返回家鄉。
由于樓市調控,房地產開發也受到較大影響,建筑行業用工數也減少比較大。廣東省統計局數據顯示,二季度末與上年末相比,從業人員減少最多的是建筑業,比上年末減少4.12萬人,下降4.4%。
不過,盡管總體用工量在下降,但隨著勞動力結構的變化和入粵外來工人數的減少,企業招工仍然面臨不小困難。廣州畫爾服飾有限公司負責招聘的鄧先生告訴記者,該公司計劃招100人,但現在只招到不到10人,“給的工資比廣州最低工資高一倍都難招到人。”
廣州雅居墻紙有限公司負責招聘的華先生表示,由于房地產業受到打壓,墻紙行業也受到相應的影響,收益較往年下降。“普工1800元包吃住仍招不到人,求職者要求的薪資更高,招進來的人抵不上走掉的人。”華先生說。
不過,華先生表示自己所在的公司對未來仍然樂觀,公司認為這段時間該行業會經歷一個重新洗牌的過程,許多撐不下去的企業會退出,“實體行業若堅持到明年這個時候的話還是會好轉起來的,關鍵是要堅持下去。”也因此,他們并沒有裁減工人。
江蘇:造船光伏等裁員增多
《第一財經日報》記者在江蘇調研走訪了解到,目前并未出現大規模裁員和農民工返鄉事件,只有個別受外貿或經濟周期影響較大的行業,出現了不同程度的裁員,如造船業、光伏、建筑業、服裝加工業等。
江蘇是中國造船業第一大省。自南京以下,眾多造船廠沿長江密布,但在海外訂單萎縮和航運業運力過剩等綜合因素打擊下,造船業在這個盛夏遭遇了寒流。
“包括施工隊在內,廠里只剩不到200人了,2010年此時,有三條船在建設,五六百名工人。現在廠里開始放假、輪休,實際是變相裁員了。”揚州儀征一家小型造船廠工作人員對本報記者報怨:“沒訂單,正在建的這艘船,也是一會兒缺這個料、一會兒缺那個料,銀行也拿不到貸款,進度緩慢得不得了。”
不僅開工不足,利潤率也跌到了冰點,這使得造船企業“撐下去”的能力大為削弱。江蘇一家大型民營造船企業工作人員告訴本報記者,他們今年有過不接單的情況。因為對方給出的價格實在太低,核算下來根本不掙錢。而本報記者了解得知,有些企業甚至在虧本造船,因為略虧倒勝于停工倒閉。
光伏業情況更慘。光伏行業是前幾年江蘇納稅最多的行業之一,也是中國最具有國際競爭力的行業之一。今年,繼美國發起針對光伏行業的“雙反”之后,歐盟也在醞釀類似政策。而歐美正是光伏企業最大的市場。
“去年開始,工人不加班了,所以工資大幅度下跌,光伏行業火爆時,工人每月能拿三五千元,現在每個月不到兩千,那肯定待不住。所以從去年年底開始,工人陸續走了,至今大致流失了超過30%。中層干部,尤其是銷售部門的,都陸續開始休假。”江蘇一大型光伏企業高管告訴本報記者。
隨著商務成本高漲,服裝加工行業正從長三角地區流失。上海一服裝廠老板告訴本報記者,據他觀察,5年來長三角地區服裝廠車工減少了一半以上,一直在慢慢地消失,多數是往內地轉移,而今年外貿訂單大幅削減,則加快了車工離開長三角地區的速度。“我這里從100人減到了50人,看看再說,實在不行就減到二三十人,拿到單子的話給別的小廠做。”他說。
而隨著房地產、工程項目的不景氣,建筑業也受到了影響。
“你要問我今年最火的行業是什么?非鐵道部莫屬!我們的工錢有不少都花在了火車上。”正準備去往遼寧打工的木工余師傅在南京火車站對本報記者苦笑道。余師傅為了有活可做,今年幾乎輾轉顛簸了中國沿海各個省份,從福建到浙江,從江蘇淮安到山東青島,還去過焦作、上海等地。“今年工作不比往年好找,而且木工工錢也就在150~160元,比去年平均每天少了20元。” 余師傅說。
企業裁員情況已經引起了有關方面的注意。江蘇省人社廳近日下發《關于印發企業裁減人員報告受理工作規范的通知》,明確用人單位確需裁員的,應當制定裁員方案,依法提前30天向工會或者全體職工說明情況,聽取工會或者職工的意見,同時,應當依法支付被裁減人員的經濟補償金。上述《通知》還規定,用人單位應通過采取減少工作時間、適當降低工資等積極的補救措施,盡量避免或減少裁員。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創業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業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