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邊是70%的市場份額,各種行業紛紛涌入;另一邊是大量中小品牌庫存嚴重,企業倒閉老板跑路;國產手機正在經歷一場從“淘金”到“洗牌”的痛苦過程。
景象一如10年前,國產手機也曾一度摧枯拉朽般的占據了國內手機市場“半壁江山”,波導、TCL、熊貓、夏新重金砸渠道、爭搶央視廣告,豪情萬丈劍指國內老大。但轉眼間,供應鏈、渠道、庫存等問題接連爆發,國產手機在一年內被諾基亞、摩托羅拉等國際品牌完成逆轉。
10年之后,國產手機企業們如何看待新的洗牌期到來?如何在全球經濟不景氣、 3G向4G轉型升級的大背景下避免“輪回”般的結局?
記者為此走訪了大量國內手機企業、運營商高層及產業鏈各方,推出系列報道,探討國產手機們的轉型之路,今天為報道首篇:——“洗牌”已至。
在寫這篇文章之前,筆者曾與華為終端董事長余承東、中興執行副總裁何士友、TCL通訊中國區總裁王激揚、宇龍酷派常務副總裁李旺等廠商大佬,以及深圳多家中小手機品牌、運營商、渠道商和業內人士陸續探討過此問題。在一片繁榮的表象下,大家都意識到一場“暴雨”為期不遠。
有一個很有意思的數字:華為、中興、酷派都將2015年作為一個重要的時間節點。只不過華為、中興將目標定為手機行業全球前三、酷派目標為全球前五。為什么都是2015?因為行業內普遍認為2013年下半年到2014年第三季度將是國產手機重要的“洗牌期”,大批企業將在此期間“出局”。
接下來,我們來梳理一下國產手機廠商已經遇到和馬上將面對的10大考驗:
1、市場增速迅速放緩。IDC數據顯示,2012年全球智能手機出貨增速從2011年的63%下降至45%,預計今年僅為24.3%,放緩趨勢非常明顯。
而中國市場在經歷了 2011-2013兩年的“大躍進”后,目前季度出貨量已占比全球三成。而根據賽諾數據,國內智能手機出貨占比已連續5個月穩定在82-86%之間,上升幅度已十分有限。
2、產能過剩,庫存嚴重。市場增長受限,大量企業涌入手機行業必然造成產能過剩。
“從今年 4月開始,深圳大量中小手機企業因為庫存、資金鏈斷裂而涌現倒閉潮,一些在深圳做了近20年的潮汕籍和安徽籍商人陸續退出這個行業”。在深圳已有15年的手機廠商副總對筆者表示,大量中小品牌手機遭到渠道規模退貨,庫存擠壓導致企業資金鏈斷裂,很多企業老板選擇“跑路”,造成銷售渠道——手機企業——方案集成商——供應鏈等連鎖破產,剩下的則紛紛轉向蘋果三星的水貨或者配件銷售。
與中小品牌相比,國產品牌手機廠商們也感受到了市場寒冷,如今年上半年華為P2、中興Grand S 等旗艦手機紛紛縮小訂單、延遲甚至取消上市,就是內部采購部門因擔心庫存遲遲不下訂單,導致產品錯過了最佳銷售期。
根據工信部最新數據,我國手機6月份出貨4248.8萬部,環比下降近3成。
3、虧損是多數。據 StrategyAnalytics數據顯示,今年第一季度蘋果和三星占據了手機整體市場超過 97%的利潤,只有不到3%留給了包括“中華酷聯TCL”在內的國產品牌。
實際上,目前年出貨量在2000萬部以上的國產品牌手機廠商凈利潤均在4%以內,聯想更是剛擺脫虧損,研發等投入與產出完全不成正比。一旦市場發生變化,中小品牌可以選擇“撈一把”就走,而出貨量大的國產品牌廠商將會迅速陷入兩難困境。
就像中興手機“掌門人”何士友所言:“實際上按照虧損數額計算,國內很多手機企業都已破產,但中國企業與西方不同,不虧到手里沒牌不會不會退出或者轉賣”。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創業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業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