底牌 “三股力量”各執一詞
氣候變化是全球每一個國家都需要面對并承擔各自責任的問題。出于各自利益的不同,當前的氣候變化國際談判分成三股力量——歐盟、傘形集團(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和日本等)、發展中國家(77國集團+中國)。
歐盟將自己視為應對氣候變化的領導者,在節能減排立法、政策、行動和技術方面一直處于領先地位。歐盟強調美國應承擔減排責任。《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及其《京都議定書》的制定通過,與歐盟的積極推動有密切關系。但金融危機暴發后,歐盟的談判態度走向消極,在資金和技術轉讓問題上,歐盟尤其缺乏誠意。
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和日本等傘形集團國家的立場類似,中期減排目標低,且以一些發展中國家參與減排為前提條件。其中,最不積極的美國在奧巴馬上臺后態度有所轉變,氣候變化成為奧巴馬政府首要政策重點之一,其清潔能源技術最近幾年獲得突飛猛進的發展。不過,美國迄今拒絕接受《京都議定書》。日本首相鳩山由紀夫提出到2020年在1990年基礎上減排25%,但迄今未闡明如何實現這一目標。
來自中國、印度、巴西、南非和77國集團主席國蘇丹的代表11月底在北京發表聲明,堅持《京都議定書》應繼續有效,要求發達國家承擔第二承諾期減排指標。此外,哥本哈根會議成果應涵蓋長期合作共同愿景、減緩、適應、資金和技術轉讓等內容,并應考慮最不發達國家、小島嶼發展中國家和非洲國家在應對氣候變化方面的特殊需求。
分歧 “碳”與錢的明爭暗斗
分歧主要集中在兩個核心問題上,即減排目標和資金。
有研究指出,當前各方擺在桌面上的減排量總和,與有效減緩氣候變化的目標要求還相去甚遠,這個缺口應該由誰承擔,正是各方爭論的焦點。
一方面,以中印等國為代表的發展中國家為減排作出積極努力。12月3日,印度環境部長拉梅什宣布,印度的減排目標,到2020年單位國內生產總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20%到25%。此前,中國政府已于11月26日公布控制溫室氣體排放的行動目標——到2020年全國單位國內生產總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至45%。
可是,另一方面,發達國家在擔當減排責任時“裹足不前”,專家指出,美、日等排放大國要么大做“口頭文章”,要么開“空頭支票”,即使是對氣候談判最積極的歐盟,也只承諾20%到30%的減排目標。
在資金方面,包括發達國家在內的各國都承認,發達國家因為負有歷史排放責任,應該為發展中國家應對氣候變化提供資金幫助,但是這個資金數額應該是多少?由哪些國家以什么方式分擔、提供?也仍然處于爭論之中。
歐盟預測,發展中國家每年至少需要1000億歐元資金用于應對氣候變化,其中一半需要國際社會的援助。然而,今年10月歐盟秋季首腦會議絕口不提歐盟早先達成的提供資金的具體數額,特意模糊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的界限,強調所有國家都要貢獻。
聯合國最大的發展中國家政府間組織——77國集團主席國代表盧蒙巴·斯坦尼斯洛斯卡烏·迪平近日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說:“所有問題的根源在于,手中有錢的國家不愿意出錢解決那些實際上是由他們所造成的問題。”
博弈 誰來控制低碳經濟?
針對減排目標和資金技術援助,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有過多次博弈,專家認為,其實質是要實現對低碳經濟的控制。11月28日,中國、印度、巴西、南非以及77國集團主席國蘇丹的代表發表聲明,聲明各方一致堅持《京都議定書》應繼續有效,要求發達國家承擔第二承諾期減排指標。
中國人民大學環境學院副院長鄒驥表示,中印等發展中國家在哥本哈根會議前夕達成重大一致,正是為了反對發達國家轉嫁歷史責任的企圖,捍衛自身正當的發展權益。
鄒驥指出,哥本哈根之前的多次氣候談判中,發達國家屢屢在強制性減排指標等問題上向中國、印度等發展中國家施壓,要求中國在減排問題上作出更多承諾。
10月及11月,接連在曼谷和巴塞羅那舉行的聯合國氣候談判中,歐盟甚至提出要廢除或拋棄《京都議定書》,改變國際氣候談判的基礎,搭建新的談判框架。
“表面是關于溫室氣體排放額度的談判,更深層次則涉及到各國競爭能源創新和經濟發展空間。”上海國際問題研究院院長楊潔勉指出,歐美發達國家氣候談判的實質就是試圖占有未來新型能源技術和市場,壟斷環境容量劃分,最終實現對低碳經濟的控制。
據新華社 RB022
專 訪
聯合國環境規劃署官員納托爾:
中國帶來新動力
新華社記者 宋盈
聯合國環境規劃署執行主任辦公室發言人尼克·納托爾在接受新華社記者專訪時說,中國在至關重要的哥本哈根氣候變化會議前夕宣布量化減排目標,顯示了中國繼續加大力度、減少經濟發展中二氧化碳排放量的堅定決心。
11月26日,中國政府公布了控制溫室氣體排放的行動目標,決定到2020年單位國內生產總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到45%。
“包括巴西、韓國在內的許多國家都做出了相關承諾。中國的減排目標將同這些國家的承諾一起,為哥本哈根會議達成決定性決議帶來契機,”納托爾說。他還指出,中國越來越認識到,21世紀的發展與環境保護是相輔相成的,環保可以帶動經濟增長,促進就業,幫助建立繁榮、穩定和健康發展的社會。
11月初,中國在埃及沙姆沙伊赫舉行的中非合作論壇第四屆部長級會議上倡議建立中非應對氣候變化伙伴關系,不定期舉行高官磋商,在衛星氣象監測、新能源開發利用、沙漠化防治、城市環境保護等領域加強合作,中方還決定為非洲援建太陽能、沼氣、小水電等100個清潔能源項目。對此,納托爾稱這一新措施的提出非常及時。
“非洲大陸是導致氣候變化責任最小的地區,卻是應對氣候變化能力最弱的地區,同時還面臨著巨大的能源需求。目前,非洲許多地區還沒有電力供應。中國幫助非洲發展100個清潔能源項目,將幫助非洲在可持續發展和經濟增長多元化的道路上前進,改善當地就業狀況。此外,這一舉措也將幫助非洲早日擺脫貧困,采取應對氣候變化的措施。因此,我們對中國政府的這一舉措表示歡迎,”納托爾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