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金面
緊縮政策或將縮水
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爆發后,以美國為代表的世界主要經濟體紛紛推出了量化寬松、低利率等宏觀調控政策,以刺激經濟復蘇。在史上最寬松的貨幣、財政政策支持下,全球金融市場在2009年得以大幅反彈。
隨著經濟的回暖和各項宏觀數據的轉好,經濟刺激政策存在的依據開始變得不牢靠,而且這種史上罕見的政策在未來可能引發的通脹難以估量。因此,“退出”經濟刺激計劃逐漸成為一些經濟復蘇較為明顯國家今年經濟工作的重心之一。美國在2009年四季度已經開始放慢公開市場操作的步伐,今年2月份將聯邦貼現率從0.5%上調到0.75%,這是3年多以來的首次。中國政府將今年新增人民幣貸款目標定為7.5萬億元,較2009年10萬億元的新增貸款量減少了25%;央行三次調高銀行存款準備金率至17%,并重啟3年期央票發行,以加強資金回籠力度。
讓人萬萬沒有想到的是,今年上半年以歐洲債務危機為代表的負面因素不斷深化,給世界經濟復蘇蒙上了一層厚重的陰影,出于對經濟“二次探底”的憂慮,這種收緊流動性的動作較上半年可能會有所縮水。
歐洲救援計劃相當于另類“注水”
為解決南歐(希臘、西班牙、葡萄牙)國家的債務問題,歐盟宣布了規模5000億歐元的龐大救助計劃。與此同時,IMF承諾出資至多2500億歐元為這些國家提供援助。此外,歐洲央行還宣布將干預債市,在必要時于二級市場直接購買這些國家政府及私人債券,從而確保當地市場債務和流動性情況的穩定。
無論歐洲央行如何解釋新釋出的流動性將被中和,我們都認為這又是一次大規模的量化寬松操作。在目前歐洲主權債務無人問津之際,在歐洲為降低財政赤字可能全面進入通貨緊縮之時,保持低利率政策無疑是必然之舉。盡管歐元區流動性的增加早晚會在金融價格中反映出來,但在德、法兩國經濟開始復蘇之際,歐洲央行已經展示出了愿意多承受一點通脹壓力的姿態。因此,制造過度流動性、容忍歐元進一步貶值,應該是歐盟幫助歐洲債務國擺脫目前困境的最佳路線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