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信息中心經濟預測部主任范劍平表示,在過去的改革開放30多年中,中國經濟增長平均速度是9.9%,中國經濟2010年增速回升到10%,已經恢復到長期潛在增長的趨勢線附近,下一步中國經濟絕不會向下走,而是向上走,中國經濟即將邁入新一輪經濟增長周期。
推動中國經濟進入新一輪經濟增長周期是內需。2010年中國經濟預計增長10%左右,商品零售總額增長18.5%,內需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在90%以上。
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院副院長劉元春甚至預測,2010年全社會消費品零售名義增速將達到18.3%,對于GDP增長的貢獻率首次超過投資,達到55.4%;2011年名義GDP增速將達到17.8%,實際增速與2010年相當,增長貢獻率將再次超過投資,中國開始步入“消費拉動的時代”。
猜想二 CPI控制在4%左右
經濟學家對于2010年一系列經濟數據預測基本上打中了靶子,但是有一項脫靶,那就是物價。
2010年的物價像霧、像雨又像風,不可捉摸。許多學者2010年年初預言物價在7月份走高后會再次回落。
然而,從2010年4月到2010年11月,2.8%、3.1%、2.9%、3.3%、3.5%、3.6%、4.4%、5.1%,CPI指數一路上行,在輕松突破3%的警戒線后,再次強勢突破4%和5%大關。
引發2010年通脹壓力有多種因素,如流動性過多、成本上升、氣候影響及國際輸入性通脹壓力等。而在上述因素中,有多個因素各界在2010年年初的時候未曾預料到:中低端勞動力成本開始上升,氣候異常,災害天氣的頻度超過歷史以往;同時,美國推出第二輪量化寬松貨幣政策超出預期,造成熱錢涌入中國,資產泡沫蔓延。
雖然通脹的最高點還沒有到來,事實上,物價未來上漲并非大家想象的那么嚴峻。
當前,價格上漲壓力來自于兩個方面:翹尾因素和新漲價因素。
從價格翹尾因素來看,形勢確實不容樂觀。假設2011年平均價格水平和2010年12月的水平一樣,2010年價格翹尾因素就達到2.3個百分點。也就是說,其他價格水平不變,CPI就會上漲2.3%,政府一直以來認定的3%警界線將形同虛設。
新漲價因素包括資源價格調整和國際輸入性通脹。國家信息中心經濟預測部副主任祝寶良表示,按照國際貨幣基金的預測,2011年國際市場石油、礦產品、農產品等大宗初級產品價格將上漲10%左右,由于我國勞動力出現結構性短缺,工資成本上升,進口初級產品價格將大部分傳導到下游制造業,輸入性通脹加上國內糧食、肉類、蔬菜、服務等價格的上漲,2011年市場自發性漲價將拉動居民消費價格上漲1個百分點以上。
如果國家資源稅改革從新疆推行到全國,按從價資源稅率5%計算,可推升居民消費價格上漲0.7個百分點;如果理順煤電、天然氣等價格,可推升居民消費價格上漲0.8個百分點以上。
祝寶良表示,在國家主動改革資源性產品價格的情況下,2011年居民消費價格漲幅有望控制在5%左右,但實際情況可能是,國家會考慮到調價的節奏和時機,避免給CPI造成更大沖擊,因此全年CPI可控制在4%左右,價格總水平處于溫和的范圍內。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創業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業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