猜想五 人民幣升值6%以上
早在2010年6月18日,央行決定進一步推進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改革,增強人民幣匯率彈性。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從盯住美元重新改為以市場供求為基礎,參考一攬子貨幣進行調節。2011年1月13日,最新數據顯示,人民幣兌美元匯率中間價升破6.6,以6.5997再度創下匯改以來新高。初步計算,重啟匯改6個多月以來,人民幣兌美元匯率已升值3.33%,按年計算,相當于6.6%的年均升值速度。
進入2011年,市場普遍認為人民幣升值將會在4%~5%,但這可能偏于保守,國內通脹、結構調整及國際因素,將可能推動人民幣在2011年加速升值。
在中美元首即將會晤之前,2011年1月12日,美國財政部長蓋特納對人民幣升值速度表示不滿,呼吁中國加快匯率形成機制和經濟增長方式的改革進程。他還稱,“人民幣的顯著低估也會對其他新興市場國家造成損害,這些奉行靈活匯率機制的國家正在失去和中國的競爭力。”
國際壓力是人民幣升值因素之一,但是更為重要的是,中國經濟強勁的經濟增長率和通脹壓力,以及貨幣當局對于人民幣升值態度的改變。
貨幣當局對升值的容忍度正在擴大。在金融危機時期,人民幣升值最大的參考變量是外貿出口。但是金融危機之后,隨著出口退稅率的下調,積極外貿政策正在退出,外貿出口對于人民幣匯率政策的重要性逐漸削弱,人民幣升值的空間已經打開。
滕泰所在宏觀研究團隊所進行的一次實證研究表明,中國出口取決于外部需求而非匯率波動。
1995年到2005年7月,人民幣兌美元保持相對穩定,一直維持在8.3左右的水平,但是中國出口增長在-20%~30%之間寬幅波動。在外需旺盛時,中國出口大幅增長;而當遇到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和2001年美國“9·11”事件后,出口增速則大幅回落。
2005年7月匯改啟動到2008年6月,人民幣加速升值,三年時間升值約18%,但這一升值并未對出口產生顯著的沖擊。相反,在加入WTO的推動下,同期中國出口出現高速增長,連續保持了20%~30%的增幅。
2008年下半年次貸危機以來,人民幣再次盯住美元,人民幣匯率穩定在6.82左右,盡管政府加大出口補貼力度,但是在外需降低的背景下,出口下滑幅度更甚于1998年。
2010年人民幣匯改重啟后,人民幣逐步走向雙向寬幅波動。同時,2011年由于中國新一輪通脹來臨,貨幣政策逐漸收縮,在加息和存款準備金率調整空間有限的背景下,或許匯率彈性將會進一步放寬,以抑制通脹。
2005年7月到2008年7月,人民幣累計升值21%;2002~2007年,中國GDP累計增長84%,美國累計增長16.6%,相當于兩國勞動生產率提高幅度相差67.4個百分點。滕泰計算,人民幣升值彈性是,勞動生產率每差3.21個百分點,人民幣升值1%。
2009年下半年至今,中國經濟率先復蘇,人民幣升值壓力越來越大。滕泰預測,如果按照中美兩國經濟2010年分別增長10%和3%,2011年分別增長9.2%和2.9%計算,2009~2011年,中美兩國勞動生產率提高幅度之差會達到25.1個百分點,按照3.21的升值彈性,人民幣應升值7.82%。
這一升值幅度超過絕大多數機構的預測。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創業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業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