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中國已基本確定在貨物進出口總值上超越美國,成為全球最大貨物貿易國。
這是繼2009年中國成為世界第一大出口國和第二大進口國之后,中國對外貿易發展的又一個象征性節點。
當地時間2月11日,美國預定公布2012年全年貿易數據。《第一財經日報》根據其已公布的2012年前11個月數據測算,即使是非常樂觀地估計,美國2012年全年貨物進出口總值達到38559.7億美元,也仍然略低于中國海關總署公布的2012年中國全年貨物進出口總值38667.6億美元。
然而,本報采訪的專家認為,雖然這一超越具有積極的象征性意義,但結構和利潤分配方面的軟肋決定了,中國離“貿易強國”還有相當的差距。
總值或超美
出口的復蘇和進口的持續擴大意味著,中國在貨物貿易總值上對美國的超越可能具有可持續性。2009年,中國的貨物出口和進口雙雙超越德國,成為當年世界第一大出口國和第二大進口國。2010、2011年,中國、美國分別保持出口第一、進口第二和出口第二、進口第一的位置,而美國則保持著進出口總值第一的“桂冠”。但隨著2012年貿易數據的陸續披露,總值排位很可能發生改變。
中國海關總署公布的數據顯示,2012年我國外貿進出口總值38667.6億美元,同比增長6.2%;其中出口20489.3億美元,同比增長7.9%;進口18178.3億美元,同比增長4.3%;貿易順差2311億美元。
而美國商務部下屬的國家普查局(Bureau of Census)公布的數據顯示,2012年1~11月,美國貨物出口、進口總值分別為14164.4億美元和20980.1億美元。鑒于2011年12月,美國貨物出口、進口總值分別為1268.4億美元和1844.4億美元,本報根據2012年前11個月美國出口、進口同比增長率(4.6%、3.7%)和2011年12月美國出口、進口同比增長率(8.0%、10.9%)測算得出,2012年全年,美國貨物進出口總值將處于38384.2億~38559.7億美元的區間內。事實上,鑒于2012年前11個月美國進出口均比上年同期顯著放緩,因此預計2012年全年進出口總值將更接近該區間的下限而不是上限。即使是以上限估計,2012年全年,美國的貨物進出口總值亦將比中國的總值低107.9億美元。
從中國和美國近5年的數據來看,兩國出口、進口發展態勢趨近:2009年受金融危機影響均有顯著下降,2010、2011年得到較快復蘇,而2012年雖有增長但增速放緩。不過,自2010年起,中國的復蘇勢頭均比美國更強。
針對中國貨物進出口總值超美,經濟、貿易專家多持謹慎積極態度。
對外經貿大學中國WTO學院副院長屠新泉對本報評論稱,這個超越還是有積極意義的,至少反映了中國在世界經濟中地位的提升,速度、規模以及實力的增強。與其他具有人口優勢的國家相比,中國至少用好了人口紅利。
然而,有相當一些專家認為,對于貨物進出口總值的世界第一,就像GDP世界第二一樣,都需要冷靜看待:面臨內外憂患的中國制造,對環境資源破壞型的發展,低附加值缺少品牌的總體出口產品結構,都提醒人們需要更為清醒和警惕。清華大學中美關系研究中心高級研究員周世儉對本報評論稱,一個嚴重依賴外資和國外技術的發展中國家,貿易額再大,也劃不到發達國家行列里去。
“浮腫”的總值
對于中國外貿部門而言,2012年雖然沒有完成年初制定的進出口總值同比增長10%的目標,但在全球貿易復蘇顯著放緩的一年里,同比增長6.2%的水平依然不俗(即使按上述樂觀估計測算,美國2012年的增長僅4.5%),并且也取得了外貿順差對GDP增長貢獻率為9.6%的成績。
如果從貿易份額來看,2011年前三季度,中國貨物進出口總值占全球總值的10.4%,而2012年前三季度則上升至11.1%。
但是正如遭遇人均GDP尷尬一樣,中國的貨物進出口總值第一也相當“浮腫”。
周世儉對本報分析稱,大進大出的加工貿易造成進出口總值高而利潤低,這一部分貿易,中國只賺到了加工費。
根據海關總署上月公布的數據,2012年,我國加工貿易進出口13439.5億美元,增長3%,占我國外貿總值的34.8%。其中出口8627.8億美元,增長3.3%;進口4811.7億美元,增長2.4%。加工貿易項下順差3816.1億美元,擴大4.5%。
“例如一個生產電子產品的在華外資公司從韓國進口100美元/臺的零部件,再以120美元/臺的價格出口,實際上中國經濟從每臺產品上只賺到了20美元的加工費;但它卻在中國的進出口總值上體現為220美元。”周世儉說。
商務部副部長蔣耀平曾在一次內部會議中,列舉中國加工貿易第一大出口產品,逆差第一大類產品的筆記本電腦。他指出雖然全球95%的筆記本電腦在中國國內組裝制造,但是從利潤分布情況來看,中國的代工企業僅占5%~10%,而其他掌握核心元器件國家的利潤率則在50%~80%。
“即從加工貿易的筆記本里面我們可以看到最獲利的是誰。加工貿易的順差產生在中國,利益在全球分享。美國憑借對技術、標準和軟件的壟斷,占據價值鏈的制高點,應該是在上、中、下游各個環節占住了利潤。”蔣耀平說,“日本、韓國、中國臺灣將順差轉移到中國大陸以后,也獲得了利益。而我們只是在組裝、加工環節獲得了利益,從這里可以看到,貿易順差(及總值)沒有簡單反映每個國家和地區的實際利益格局。”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創業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業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