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此可做對比的一個例子是,同樣是從全球17個國家采購零部件的美國波音公司,將密封艙門、起落架、水平尾翼、垂直尾翼等低技術外包給中國制造,卻將飛機頭、電子系統等核心部門放在本土,最終在本土進行有難度的組裝,產生較大的價值鏈增值。
此外,一直受國內關注的進出口總值,實際上僅僅是貨物貿易的數據。而在美國商務部公布的貿易數據中,既包含貨物貿易,也包含服務貿易。由于對服務貿易的統計相對落后,中國一直做不到美歐國家普遍實行的全口徑貿易統計。
“由于統計上有一定難度,造成服務貿易數據不夠準確。例如,一家美資銀行的中國分行在中國產生的營業額,應該算作中國從美國的服務貿易進口,但實際我們把它視作中國企業,因此總體統計難以操作!蓖佬氯J為,“服務貿易本身是非常重要的,中國在服務貿易領域與世界主要經濟體的差距還是比較明顯的。如果謙虛點說,即使貨物貿易總值2012年全球第一,我們也還有服務貿易的短板!
數據準確性爭議
在中國海關總署每年公布的出口主要國別(地區)總值表格中,進口原產國(地)中有一項是中華人民共和國。這也就是海關統計人員常提到的“國貨復進口”。
周世儉對本報表示,每年有相當一批廣東省的企業為了獲得退稅,利用港澳管道,一進一出之間,每年產生了1000多億的進口額。
海關人士向本報透露,一般而言,這與跨國公司的全球產業鏈布局策略有關,比如一家生產電子產品跨國公司,產品在中國內地生產,出口至其亞太集散中心香港之后,根據該產品在內地的銷量,再分撥一批貨物回到內地。但他也坦言,由于中國特色的出口退稅制度,確實存在一批企業為了規避境內直接銷售的稅率,采用到港澳“走一遭”的方式,再以幾乎零關稅進口內地。為了規范進出口行為,外貿主管部門也曾多次尋找解決辦法,但也難以根除這一積弊。
本報查閱海關總署發布的數據發現,2012年進口原產國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有1428.6億美元,2011年為1226.1億美元,2010年為1068.1億美元。
此外,中國2012年12月單月數據的“意外驚喜”,也引起相當多機構的質疑。2012年12月,我國出口同比增長14.1%,遠高于前一月的2.9%以及市場預期的5.0%,進口同比增長6.0%,也高于上月的零增速以及市場預期的3.5%。
澳新銀行大中華區首席經濟師劉利提示說,中國貿易數據之間存在“打架”現象,這也引發了針對中國貿易數據準確性的懷疑。在2012年12月的數據中,出口大幅增長與中國主要港口吞吐量增速下滑就形成了鮮明的反差。他認為,應關注更廣泛的市場數據,包括港口吞吐量以及航運價格指數,以更全面地了解中國的貿易狀況。
商務部新聞發言人沈丹陽則對此解釋稱,2012年12月外貿企業加快出口的重要原因是擔心優惠政策到年底有變。如當年第四季度“免收法定檢驗檢疫費”的優惠措施停止執行等,企業為了充分利用優惠措施,會搶時間出口。
相關新聞
外資行齊質疑中國12月出口數據可靠性:好的不可思議
中國12月的出口數據似乎被外資投行一致認為好的“不可思議”。
高盛、瑞銀和澳新銀行的分析師更是直指中國數據不可靠。瑞銀認為中國的出口數據與港口和貿易伙伴的進口數據不相吻合,而高盛和瑞穗則用援引制造業PMI的海外訂單數據來佐證出口數據的偏離。
中國海關反駁外資投行對出口數據可靠性的質疑
據BBG報道,中國海關總署給BBG回復了一份電郵:
中國海關總署表示,每一美元的貿易數據都是備有證明文件的,反駁了瑞銀和澳新分析師指責出口數據質量無法反映真實貿易狀況的言論。
“(中國)海關的進出口統計數據都是基于實際的海關申報,”中國海關總署在電郵的回復中表示,…"在我們公布的進出口數據中,每一美元都具相對于的海關申報文件支持。"
海關總署表示,(中國)海關收集貿易數據是“根據相關法律法規”進行的。在經濟特區或保稅區的企業中,和國外貿易伙伴有真實貿易往來的都會納入統計數據中。而那些國內企業之間的貿易,是不會包含在統計數據中的。
“根據相關法律法規”、“實際的海關申報”、“備有證明文件”,懂的人都會懂的。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創業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業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