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創業團隊“讓人恨鐵不成鋼”
北郵世紀學院蔡星同學是該校第一個在北京注冊公司的大四學生。世紀學院傳媒與藝術學院副院長陳洪告訴記者:“校內與蔡星的‘白菜幫’工作室一同誕生的創業社團有十四五家,但至今只有他這家成功走向市場,并發展為閱尚創意文化傳媒有限公司,在北京朝陽區中國第一商城與大興區的國家新媒體產業基地設有辦公場地。”
“學生創業團隊經營成本低,但成員自我約束力差,管理成本高,效益低下。”蔡星說,以入校時初創的“白菜幫”工作室為例,起初兩三個月,大家拿不到一分錢。后來,隨著業務的增長,每人每月工資從9元增加到30元,再到100元、300元。
蔡星介紹:“相對于社會用人成本來說,這個還算低廉,但創業團隊終始讓人恨鐵不成鋼。”
首先,作為一個創業團隊運作必須產生領導,過去同學之間都是平等的,一下子難以適應領導與被領導的關系。
其次,團隊成員之間的分工與合作精神不盡人意。比如布置一項業務時,需要各路人馬同時啟動進程。當到達預定時間,“你會發現60%的人按時完成了,40%的還在半路磨洋工”。“一次兩次還能諒解,但久而久之這種拖沓作風影響了整個團隊的戰斗力。”他說。
蔡星就碰到過這樣的情況,團隊規定晚上上班的時間是6點,但個別成員由于習慣問題總是要遲到一刻鐘左右。其中一些成員就責問他:“為什么我們到了他沒到,憑什么我們做這么多工作而他沒有做?”
第三,難以利用經濟杠桿刺激工作激情。部分大學生并不是因為缺錢來參加創業社團的,自己到底需要什么,朝哪個方向努力也不明確。他們不像企業員工,需要掙錢來養家糊口。管理上的獎勤罰懶對于他們來說并不奏效,甚至有的同學拂袖而去說:“有書不好好讀,為什么來這里受窩囊氣!”
陳洪老師說:“‘80后’、‘90后’的個性比較突出,不服管理,一些創業社團因為內部一些雞毛蒜皮的小事常常鬧得不歡而散。”這位從企業中來的老師就經常在大學生創業團隊中扮演“和事佬”與“調停人”的角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