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應該理性看待大學生起薪與農民工收入趨同問題,甚至在某種程度上來說,這是—種勞動價值的正;貧w。
最近,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中國社科院人口和勞動經濟研究所所長蔡昉表示,統計表明,從2003年以來,中國大學生的起薪和農民工收入差距逐步縮小,大學生平均起薪一般在1500元左右,而農民工月工資卻由700元左右躍升到了約1200元。同時,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1歲和22歲的大學畢業生與同齡的農民工的工資分布進行對比,發現都是“千元檔”,青年農民工的平均工資水平甚至略高于大學畢業生。
對于這種統計結果,有人擔心大學生起薪不如農民工,可能會導致上世紀80年代“搞導彈的不如賣茶葉蛋的”現象重新出現,也會導致“讀書無用論”在青少年群體中流行,進而會影響國家科教興國戰略的實施。
這種擔心是有一定社會背景的。我們自古就有“書中自有黃金屋”的觀念,上學讀書一直是許多普通人改變命運的重要途徑。從當前社會現實來看,在前幾年教育產業化政策的影響下,許多大學連年擴招,再加上目前存在的結構性就業矛盾,也就出現了不同程度就業難的現象。同時,在就業和收入分配方面還存在著一些不公平現象,這些都會引發社會對大學生就業、收入問題的普遍關注。
但是,從另一個角度來說,這種現實也是社會發展的正常現象。一方面,我們看到農民工的收入一直在增長,從700元增長到了1200元,幾年時間增長了70%多。農民工在城市中從事著環衛、建筑等環境惡劣、條件艱苦的工作,他們是城市發展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長期以來,他們的工資收入與他們的勞動付出不成正比,就是增長到當前水平,也不能說就完全符合他們的勞動付出,他們的收入理應有更大的增長空間。
另一方面,從大學生的實際情況來看,盡管大學生在高校接受了多年的高等教育,在文化知識方面比農民工有優勢,但是這并不意味著他們有很高的實際工作能力,他們的經驗閱歷有限,甚至在一些技術性比較強的工作上,他們的能力還不如普通的技術工人,因此,反映到收入上,他們的收入與農民工趨同,甚至不如農民工都是可能的。當然,這并不意味著大學生永遠會拿比較低的工資,他們畢竟有良好的知識儲備,在經過實際工作鍛煉后,他們的預期收入也會得到提高。
在成熟的市場經濟體制中,工資收入取決于勞動價值的高低,而不在于學歷高低或者家庭出身。在一些歐美國家,甚至出現了某些白領不如藍領工資收入高的現象。據統計,在法國,博士畢業后的年平均工資是25萬法郎,而技術工人的年平均工資是30萬法郎。這種情況的存在,沒有導致“腦體倒掛”,也沒有引發“讀書無用論”的爭論,更沒有妨礙法國成為教育、科技強國,原因就在于這種情況真實反映了不同工作崗位的合理勞動價值。
因此,我們應該更加理性地看待大學生起薪與農民工收入趨同問題,甚至在某種程度上來說,這是一種勞動價值的正常回歸。對于大學畢業生來說,不必妄自菲薄,更不能產生“讀書無用論”的思想,接受高等教育依然是提升一個人社會競爭力的重要條件。大學生還是要樹立正確的就業觀,放平心態,避免浮躁,從基層做起,扎扎實實工作,提高自己的實際工作能力,將來自然會有一片廣闊的天地。
而對于管理部門來說,一方面要采取多種措施,創造更多的就業機會,盡量讓適齡勞動者都能找到適合自己能力的工作崗位;同時,還要建立公平合理的就業機制和收入分配制度,保證每個人能根據自己的勞動貢獻分享社會發展的成果,實現自己的勞動價值。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創業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業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