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志遠認為,創業教育不是第二課堂,學校要搭建專業創業平臺,創業教育與專業教育相結合才是出路。
在溫州科技職業學院,全面修訂人才培養計劃,逐步構建起一套理論與實踐并舉、課堂與課外聯動的完整創業教育體系。
學院規定,創業課程必修學分和創業實踐認證學分共10分。
在試點專業的專業教育中,設置創業實務、專業創業、中小企業創業管理等為專業必修課,通過教學對學生進行系統的創業理論與知識教育。在實踐教學環節,利用專業實習、實踐、綜合實習等實踐教學載體,強化對學生“學以致用”能力的培養。
更為重要的是,學校搭建專業創業平臺,讓學生把專業知識運用到創業實踐當中,成功實現自主創業。溫州科技職業學院5個系都有與專業教育相對接的學生專業創業園。園林系,有創意農業園,中小學生可以到大棚里面來進行DIY,自己制作精美的小盆栽;信息系,有大學生網商創業園;動科系,有寵物醫院,學生學習專業后,可以馬上進行創業實踐。農生系的現代農業創業園,已成功開發出10多個農業項目。有一位同學利用學院提供的技術,成功開發出新品種水果玉米,只要玉米一出地,就被市場一搶而光,后來,這個同學帶動周圍的農民一起種玉米,讓農民切實得了實惠。目前,在現代農業創業園,已經孵化出農業小企業6家,成立農業創業工作室10多個。
創業教育呼喚“頂層設計”
在我國,高校學生創業的動力,最初往往來自學生自身自發地形成的。例如,“挑戰杯”大學生創業計劃競賽發端于1997年清華大學經管學院團委借鑒國外的做法而舉辦的創業計劃大賽。當前,我國高校的學生創業實踐,多數是學生自發創辦的,主要面向校內市場的、側重于日常消費品的經營項目,缺乏科技含量與高附加值,基本屬于生存創業。
謝志遠呼吁,如果能在學校有組織的引導、導師有意識的指導下,把科研成果轉化為創業項目,既能有效促進產學研的結合,又能大大促進學生創業實踐由生存創業向機會創業轉變,有利于初創企業的成長。
例如,福州大學明確提出建設創業型大學。通過與社會建立廣泛的外部聯系網絡,包括各種孵化器和科技園、風險投資機構、創業培訓機構、創業資質評定機構、小企業開發中心、校友會、創業者協會等,形成學校、社區與企業良性互動式發展的創業教育生態系統,有效地開發和整合社會各類創業資源。
溫州科技職業學院也明確提出建設創業型校園,建設一組創業示范店、一條現代農業創業街、一幢創業樓、一片網商創業園。該學院還開辟了“導師+項目+團隊+基地+農戶”的農業類學生創業途徑。現在,已經有38個團隊在導師的指導下進行創業,有水培植物、迷你菜園、水果玉米、無土栽培、盆景果蔬等項目。
謝志遠說,聯合國科教文組織提出創業教育是高等學校繼培養學生學術性、職業性之后的“第三本教育護照”。各個高校應該主動強化學校對創業教育的“頂層設計”,推動創業教育自上而下的開展,形成創業教育的體系。這樣,既有利于學校創業教育資源的整合,也有利于創業教育與專業教育的融合,更利于創業教育的規模化、水平化、層次化的推進。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創業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業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