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山東大學創業實踐中心的支持和指導下,王文基收縮了業務范圍,主要針對大學低年級學生和企業基層員工開展室內體驗式培訓。低年級學生的培訓業務,主要來自山東大學等高校針對部分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培訓項目。王文基說,近幾個月來,公司開始有業務,減少虧損,再加上免去了辦公房租,逐漸收支平衡,但要實現盈利,還需要不少時間。
回顧這一到目前仍然非常艱難的創業經歷,已不再張揚的王文基苦笑著把原因歸結為“個人實際工作能力不足”,他說:“大學生不要輕言創業,要踏踏實實地工作。很多剛走出校門的大學生,并沒有真正作好創業準備,對創業本身一知半解,空有一腔激情,這非常危險。”王文基說,他自己原以為學了MBA,還在市場營銷系當過幾年教師,就可以在市場上闖蕩了。但事實上,創業不僅需要激情和理論,還需要大量實戰經驗、社會關系、資金等各方面的資本。
王文基一頭扎入市場,一方面,遇到資金周轉困難等問題,另一方面,雖然業務不多,但需要繳納的稅費一點也沒少,原來的創業孵化中心也沒有給他實質的支持和優惠。此外,他也申請了一些創業基金,但填了表格之后沒有下文,最終一分錢也沒有拿到。
生死抉擇,準確定位是關鍵
僅憑自己研發的產品,科技含量和成熟產品差距并不大。轉換定位,把公司打造成轉化知識產權和發明專利的技術交流平臺,成為實際選擇。
張水和王文基差不多同時入駐山東大學創業實踐中心。張水目前還是山東大學信息科學與工程學院大四學生,名片上寫著“濟南科曼電子科技有限公司經理”。
張水2009年10月份組建團隊參加“挑戰杯”創業計劃大賽之前,還沒有創業的想法。當時只是想通過研發智能門禁系統等高科技產品,提高校園安保工作的質量和效率,讓身邊的同學少丟點東西。但在準備參賽的過程中,張水和他的團隊真正投入到模擬公司的運行中,把它當成一個真實的公司運作。張水通過調研發現,當前安保科技產品市場還沒有形成穩定的市場結構,有很大的發展潛力。去年6月,張水的團隊獲得“挑戰杯”山東賽區特等獎。在老師的鼓勵下,張水決定成立公司,進軍安保科技產品市場,并和另外3名團隊成員湊了3萬多元,注冊成立了公司。
但真正開拓業務之后,張水才發現,他們公司既缺乏資金支持,又沒有客戶資源。自己研發的產品,科技含量和市場成熟產品的差距并不大,在普通的低端產品銷售市場上并沒有多少優勢可言。一旦盲目闖入,很可能在發展起來之前,就“死”于市場混戰。而要形成明顯優勢,則遇到了嚴重的技術壁壘,他們很難解決。公司剛剛成立,就面臨著生死抉擇,讓張水有點措手不及。
在老師的指導下,張水重新思考公司的市場定位,改變了原來研發和銷售安保產品的定位,開始主打技術轉化,希望能把公司打造成轉化知識產權和發明專利的技術交流平臺,通過公司的運作,把高校教師等專家的科研成果和發明專利推向市場,轉化成生產力。這一定位既解決了自身難以解決的技術壁壘,也得到了山東大學創業實踐中心的認可和支持。創業實踐中心也希望通過產學研結合的形式,轉化高科技成果,提升大學生創業的檔次。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創業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業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