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定位的問題解決了,但公司的發展仍面臨著兩個很大的問題。一是老師建議盡快融資,在短時間內把公司做大。但他們沒有多余的資金做大做強。除了3萬元的注冊資金,他們爭取小額貸款和稅費優惠等政策也沒有成功,因為他們注冊的是“有限公司”,而不是個體戶。他們尋求一些創業基金的支持,也經歷了和王文基一樣的遭遇——填了表之后便杳無音信,解決資金缺乏成了公司快速發展的當務之急。二是剛剛涉入本來就不是很熟的行業環境,對于初出茅廬的他們來說并不是非常有利。比如找一處新建的樓盤推銷安保系列科技產品,不僅從樓盤規劃建設起就要長期跟蹤接觸,還要和那些老練的競爭對手周旋,甚至在一些他們現在還難以理解、無法接受的行業潛規則面前,他們只能望而卻步。連啟動資金都沒有著落的他們,很難在一個又一個的持久戰中獲勝。
張水說:“我們剛剛畢業的大學生,只是想通過自己踏踏實實的努力來做點事情,而一個公平的競爭環境和資金的支持,對我們至關重要。”盡管公司剛剛起步就面臨諸多困難,除此之外還要應付學業考試等一系列問題,但張水說:“想成功,就要能耐得住寂寞和考驗。”他們選擇堅持。
自我驅動,體現大學生優勢
不能以提高就業率為目的推動大學生盲目創業。大學生創業應該由生存型向機會型和自我驅動型創業轉變,體現大學生創業的優勢。
山東大學創業研究與指導中心主任、濟南市青年創業導師王興元教授說,學校的創業教育和真正的創業實踐是兩回事。一方面,創業教育具有普適性,能夠培養大學生的創業精神和基本素養,提高大學生學習、創新、團隊合作、溝通協調等各方面的能力。另一方面,從山東大學在國內有影響的校友企業家來看,大多數都是畢業后經過多年的積累創業成功的。因此,創業教育并不是鼓勵所有學生畢業后馬上就去成立公司,參加工作以后也可以在企業進行內部創業、二次創業。
王興元認為,對于不同層次的高校和不同的學科專業,應該分類區別對待,不能籠統地鼓勵所有大學生畢業后直接創業,更不能以提高就業率為目的推動大學生盲目創業。舉例來說,以培養專業人才為主的“985工程”、“211工程”高校,和側重職業技能教育、注重實訓實踐的職業院校應該有所區別。而一些純理科專業的學生剛畢業時,也并不一定適合立即創業。
王興元說,目前很多大學生的創業屬于生存型創業。雖然選擇大眾化的創業項目比如開小店等,比較容易上手,成本也不高,但知識含量不高,科技含量不足,專業性不強,很難發揮大學生創業的優勢。此外,創業者個人的素質、閱歷以及是否真正具有創業精神等,往往都會成為能否創業成功的制約因素。因此,大學生創業應該由生存型向機會型和自我驅動型創業轉變,體現大學生創業的優勢。
王興元表示,在創業氛圍和創業環境方面,政府還需大力推動,積極改進和落實相關支持優惠政策,如小額貸款對大學生創業的支持力度還有待加強;大企業也要鼓勵內部創業、二次創業,營造良好的創業氛圍和創業條件。從全國來看,在民營企業發展迅速的浙江等省份,很多人都想當老板,整體創業氛圍比較濃厚,而山東及其他一些省份的創業氛圍相對不足,這也是形成良好創業環境的制約因素。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創業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業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