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當年,北大畢業生陸步軒開出“眼鏡肉店”,復旦學子趙宇回母校賣盒飯,掀起了一波又一波關于大學生創業的討論:做小買賣到底算不算創業?如今這種事兒多了,質疑也在慢慢消散。人們發現,并不是只有比爾·蓋茨、馬云那樣的才算創業,賣肉、修車、賣盒飯、做連鎖店老板……只要不怕吃苦,只要能立穩腳跟,小作坊也能干出大事業。
上海交通大學副校長印杰教授表示,大學生創業沒必要一味死盯著高科技和專利技術,完全可以放下“身段”,尋找機會。
“從趨勢上看,現代服務業是一個很適合大學生群體創業的領域,其投入成本低、智力成分高,只要能夠發現需求、創造需求,就能闖出一片天地。”
當然,即使是微型創業,也不是所有人都適合。一是得有創業激情,二是得有一定條件。在現在的形勢下很需要政府扶一把。
國務院出臺擴大內需促進經濟增長十項措施后,工商總局立即推出相關配套措施,為支持各類市場主體健康發展提供優惠政策和便利措施,包括鼓勵民間投資興辦企業,對幾類人群創辦個體工商戶實行鼓勵和扶持,高校畢業生就在其中。
各地政府也在為大學生創業提供方便。12月2日上海媒體報道,上海應屆大學生自主創業可享受減免稅費、享受貸款貼息、免費接受項目風險評估和指導等優惠。南京市也出臺政策,高校畢業生和在校大學生創業,可獲得減免稅收等多方面的優惠。
攤子再小也有風險,市場瞬息萬變,大學生又大多缺乏市場經驗,一個不小心,很容易就被市場經濟的浪花打濕。
如何讓這種創業更經得起風浪?某些國外產業模式或許有一些借鑒意義,即一條產業鏈上,龍頭企業牽頭,上下游企業支撐。比如一家圓珠筆生產商可以帶動很多塑料回收站的發展,還可以發展下游的連鎖超市。大學生的微型企業也可以納入到一些大的企業產業鏈中去,政府可以出臺優惠措施鼓勵、引導這樣的產業鏈。
對大學生來說,背靠大樹好乘涼,有資金、技術支持,抗風險能力會增強。對大企業來說,能把大學生的優勢資源利用起來,對自己的長久發展也很有好處。對政府來說,能用市場方法做的就少用行政方法。這樣一來,也許真能實現多贏。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創業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業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