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挑戰杯”昨天落下帷幕。作為中國大學生創業計劃比拼的最高平臺,自1999年首屆大賽舉辦以來,無數年輕人懷揣夢想,從這里出發。
昨天,本屆賽事評委會主席陳愛國接受本報專訪。在這位從第一屆起就坐上評委席的創業投資專家眼中,賽事有變化,有喜也有憂。
當初:半頁紙張“紙上談兵”
“印象最深刻的是,第一屆時許多學生不乏創新閃光,可拿出的創業計劃書,往往就半張A4紙”,陳愛國說,比如有位學生設想發明一種像筆一樣可握持的鼠標,用來操作電腦,還很有創意地起名“神筆馬良”,可評審時一看計劃書,才大半張紙,還是手寫的。此外,還有人只是為了參賽而“創業”。
從第三屆開始,參賽者對創業的可操作性越來越重視,到了第六、第七屆,參與者不再局限于“紙上創業”,許多學生帶著大量調研報告、甚至市場實踐而來。到了今年的第八屆,不少創業項目已經實現數百萬元盈利,有個來自東北的計算機系學生團隊,他們編寫的在蘋果手機系統運行的軟件,在蘋果商店里銷售收入達上千萬元。
在陳愛國看來,更多年輕人的創業項目真正開始“落地”,源于環境的扶持和引導。僅從“挑戰杯”的評委構成中,也可見一斑——前幾屆絕大多數是來自高校經濟等專業的老師,之后越來越多商業風險投資的從業人員、企業家參與進來,到了第八屆,評委中高校教師數量為零。正如賽事主辦方所言,“希望引入更多社會性評價”。
如今:創業眼光投向生活
創業能力不斷提高的同時,學生關注的創業內容也從“簡單加法”變為精彩的論述答題。陳愛國記得,前幾屆大賽中,不少項目僅僅是把自己學校教授的高新技術拿來,自己加個市場推廣方案,對技術本身和市場都沒有真正了解,更談不上有機融合。如此創業,實在有點“危險”。
令他高興的是,近幾年更多學子將眼光投向身邊、投向生活,在時代的脈搏中找到自己創業的機會。環保、三農、新能源、可持續發展、電子商務、文化服務、民族特色……許多年輕人以此為題,做出一篇又一篇“錦繡文章”。以本屆為例,有學生建立了新型農業合作社,目前已實現近百萬元利潤。
不久前評審時還有個項目,令陳愛國念念不忘。“那是上海海洋大學的幾名學生,發現大閘蟹養殖對能割塘中水草的機器需求巨大,專門開發出價格較低、使用方便的蟹塘割草機,還能把割下來的水草自動傳輸回岸上。”陳愛國覺得挺激動,因為有那么多創新創業的年輕人接上了“地氣”。
隱憂:部分項目“過度包裝”
“不過在評審過程中也發現,創業項目存在‘過度包裝’的趨勢,”陳愛國看來,有些年輕創業者并沒有分清主次,對一些形式上的東西關注過多,而忽略了核心技術、商業模式的細致準備。幾年前,曾有參賽團隊將項目材料放進專門定制的彩印木盒,評審時評委人手一盒。賽事組委會還專門為此增加一條評審標準——“對項目過度包裝者,扣分!”
令人意外的是,在那以后,看得見的“包裝”少了,看不見的“包裝”卻又多了起來。比如,有些參賽的團隊,明明是初創型企業,“并購上市策略”、“投資人退出方案”、“股市回報率”等的闡述卻寫了厚厚一疊。陳愛國說,“挑戰杯”是一次競賽,但賽果如何可能并不那么重要。它希望倡導的是,更多學生注重務實,真正理解創業理念,鍛煉搏擊商海的實戰能力。對參與其中的全國數百萬大學生來說,這或許才是比賽的真正意義。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創業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業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