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始于項目精準團隊合作
在問及“創業成功的原因”時,31名“校園老板”中有17人表示得益于團隊的綜合素質高,還有11人認為是目標明確、意志力堅強。
武漢理工大學小蜜蜂精英團是該校頗有名氣的一家公司,它從剛成立時的7名成員發展到如今的400多人,只用了短短一年多的時間。說到成功的原因,公司創始人、該校電氣工程及自動化專業的大四學生洪望松告訴記者,就憑兩個字——團隊。“其實我們最早做的是不掙錢的公益平臺,專門為同學介紹兼職。”據洪望松介紹,他和幾個朋友在找兼職時曾碰到過被騙的情況,為了防止更多人受害,他們決定成立一個兼職聯盟,為同學們篩選信得過的企業。隨著這個聯盟的日益壯大,洪望松的團隊也受到了不少大企業的青睞,并出資聘請他們做招聘支持。“其實就是輔助用人單位來學校招人,雖然做的事情有點雜,但收益不菲呢。”洪望松笑道,有了這筆啟動資金后,他帶著伙伴們依靠“第一套職業裝”和高校校園招聘兩個平臺找到了創業門路——立足大四學生的需要,幫他們掃清求職途中的部分障礙。如今,小蜜蜂精英團已逐漸成熟,效益最好時,每月營業額達幾十萬元。
“團隊的凝聚力是創業成功的關鍵,有了團隊的支持,很多看似不可能做到的事情都能成功。”洪望松說。
同樣得益于團隊精神而創業成功的,還有武漢科技大學大四學生葉筱華(化名)。葉筱華前年暑假曾在親戚經營的一家室內設計公司實習,工作了一個半月后,她就和幾個志同道合的朋友開起了自己的工作室。“實習時我曾和老師去給一名客戶做設計,我大著膽子說了一些自己的看法,沒想到客戶居然十分滿意。”葉筱華回憶說,從那天起她就萌生了創業的想法。“剛開始確實挺難,我除了會做設計,其他的什么都不懂。”葉筱華笑著說,設計室能開起來多虧了幾個朋友的幫忙。“我們一共有7個人,根據各自的專長分別負責設計、市場、運營等工作,幾個月下來,工作室就逐漸步入了正軌。
三點不足致激情高于成功率
據調查,在校大學生的創業激情很高,但成功率卻不高,創業成功者僅占參與調查學生的4.1%。究其原因,大部分有過失敗經歷的同學認為主要因為以下三點:沒有充足的精力,無法平衡創業和學習的時間;專業知識與實際應用脫節,無法較好地將課本知識轉化成為生產力;競爭太激烈,創業項目沒有足夠的市場吸引力。
張寧(化名)是武漢一所獨立學院的大三學生,去年3月,他和同寢室的三名同學籌集了5萬元錢在學校附近開了一家奶茶店。起初,四個人的干勁特別足,只要有空就會去店里幫著招呼顧客。“開張后的一個月生意還不錯,除去各種開銷后還掙了800多元錢。”張寧說,當時他們對未來的發展很有信心,還計劃著再開一家分店,可慢慢地大家感覺到有點力不從心了。
張寧告訴記者,為了節省開支,他們沒有請人幫忙,店里所有的事情都是四個人輪流去做,時間長了之后就有點吃不消了。“那幾個月我們幾乎沒休息過一天,忙完店里的事還得忙學習。”張寧說,到了學期末,他們的學習任務越來越重,奶茶店便漸漸處在了無人管理和經營欠佳的狀況,為了最大程度地減少損失,四名同學不得不結束僅開了3個多月的奶茶店。
大學生創業要跳出“校園思維”
“創業的準備是多方面的,但最重要的是思想準備,這取決于學生自身是否有創業打算和興趣,至于資金、人脈方面的問題都可以通過后天努力來解決。”中南民族大學創新創業中心主任張賢平認為,鼓勵和支持大學生創業,對緩解當前的就業矛盾和壓力,無疑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但就目前的情況來看,很多同學在創業時跳不出校園思維,很少考慮市場需求,往往局限于大學校園內的項目,比如校園快遞、幫畢業生托運行李等。“如果你有一個創業項目,首先要確認它是否有市場前景,甚至可以請專家進行評估。其次得有一份成熟的商業計劃書,這就需要你對技術投入、風險規避、如何操控等宏觀、微觀問題仔細研究、思考。”張賢平表示,大學生創業的優勢表現在敢想、敢闖的熱情,以及孜孜不倦的追求精神上,但作為在校學生,缺少市場體驗卻是一大硬傷。因此,要想創業成功一定要做足前期的思想準備和市場考察。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創業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業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