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云曾經說,有時候死扛下去總是會有機會的。
上周五舉行的2013年第二批杭州市大學生創業項目無償資助評審會上,浙大平聚股權投資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長陳歡平提醒前來申請無償資助的大學生創業者——創業初期,“活下去”最重要。
現場:評審專家現場伸出援手
此次共有60個大學生項目前來申請市政府無償資助。杭州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會同市財政局組織風投、科技、管理類專家以及創業成功人士組成專家組,對這些自告奮勇的創業項目進行評審。
在眾多身著職業裝、少年老成的創業者中,畢業剛不久的吳仁偉有一張娃娃臉,戴著一副時下新潮的黑框眼鏡。
“我們的項目主要經營眼鏡產品,結合運營成本低的樓宇及創業園店和自建網上商城來取得價格優勢。目前已在下沙大學城創辦了華元店、現科店和工商店三家實體店,并在網上開發試戴系統來實現線上線下一體化服務。”吳仁偉自信地對評審團介紹起自己的項目。
“與其他類似項目相比,你的項目創新之處在哪里?核心競爭力在哪里?有什么價格優勢?你自稱的‘低碳’體現在哪些地方?”評審專家們連珠炮似的發問,讓吳仁偉疲于應對的同時,自信心也似乎稍許受到了一些打擊。
好在,評審專家、浙江大學環境與發展研究所所長金元歡向吳仁偉伸出了援手:“今天在座的劉總,正在做一個視力糾正的項目,也許可以跟你進行一番對接。”
金元歡所說的劉總,指的是當天的評審專家、創辦杭州來同科技有限公司的浙大博士劉康苗。此時,劉康苗也笑著給吳仁偉遞上一張名片,并約定隨后找時間聊一聊。
交流:創業應以成長換空間
評審專家們其實并不是故意刁難吳仁偉。在專家們看來,很多大學生創業項目相對比較稚嫩,缺乏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存活的能力。因此,在評審時如果能給創業者一點指導和幫助,或許就能幫助他們“活下去”。
“活下去”,在評審專家、浙大平聚股權投資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長陳歡平與記者交流時,提了不下五六次。
陳歡平創業初期,“本錢”只有3萬元,還曾經擺過地攤。回首那段經歷,陳歡平對如何“活下去”深有感觸。
“大學生創業初始階段,很難找到好的切入點,”陳歡平說,“剛起步時也缺乏融資手段,朋友圈子里連借個10萬元都很困難。”
所以,創業初期,項目技術含量高低,甚至項目是否具有創新性和核心競爭力都不是最重要的。陳歡平認為,只有以成長換空間,堅持經營下去,不斷積累經驗和人脈,才有撥云見日的那一天。
“如果沒有這種積累,即便是現在有資產百億的企業給你投資,你也沒有足夠的實力和能力來運作,”陳歡平說。
吳仁偉也明白這一點。“我覺得大學生創業最要緊的是腳踏實地、認認真真把項目做好。”趁著評審會的茶歇期,他趕緊跟陳歡平短暫接觸了一下。陳歡平答應給吳仁偉介紹一些淘寶網上的“大腕”,看看能否給吳仁偉幫助。
有此案例
創業失敗者:
多花點時間學習失敗經驗
根據規定,無償資助的款項,首期只撥付70%。兩年后相關部門將對創業項目進行專項考核,通過考核的才能獲得剩余的30%。在資金和政策的支持下,我市涌現了以樂港科技、泛城科技等為代表的一批蓬勃發展的大學生創業企業。截至2012年底,大學生創業企業年銷售額500萬元以上的有146家,其中,1000萬元以上的有21家,億元以上的有5家。
然而,據杭州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工作人員介紹,兩年之后,大約會有30%的創業者已經處于“聯系不上”的狀態。
孫涵思(化名),就屬于“聯系不上”的創業者中的一員。三年前孫涵思還在讀書,創辦了一個校園電子商務網站,賣學生需要的商品和服務。項目運營得很好,孫涵思自信心空前強大。
隨后,獲得一筆投資的孫涵思毫不猶豫地擴大了規模。然而,創業之路并非全是坦途。由于這樣那樣的原因,錢燒了不少,項目卻逐漸失去了活力。最后,當初的創業團隊分道揚鑣。
共青團杭州市委(大創聯盟)、杭州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市大創辦)、杭州市工商行政管理局等相關部門經過對杭州1710家大學生創業企業的調研分析發現,杭州市的大學生創業企業中,有較多盈利的企業僅占6.10%,少量盈余的企業占29.27%,基本持平的企業占33.70%,30.93%的企業出現虧損。
“我們缺少的正是經驗,”梳理這些年的起起伏伏,孫涵思說。“所有的創業者應該多花點時間,去學習別人是怎么失敗的”,這是馬云語錄中的一句。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創業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業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