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孩長大了,舊衣服不能穿了,要是做成玩具還能給孩子留個紀念,我覺得這種方式挺好的。”一位家長這樣評價“留憶手工坊”。
“留憶手工坊”是成都職業學院學前教育專業學生曾玲、楊琳和另外兩名同學共同創辦的DIY工作室。2010年4月,她們參加了國際勞工組織在成都開展的GBO培訓,并產生了這一創意。工作室采用簡單直接的“1對1”運營模式——從A家庭回收孩子的舊衣物,將其制作成玩偶,返送給A家庭,并收取一定的加工制作費用。
選擇創業 選擇綠色
“企業+綠色=機遇+挑戰”,聯合國國際勞工組織項目官員趙偉如是說。
氣候變化是21世紀人類面對的一大挑戰。中國政府承諾減少溫室氣體排放以及加強環境保護。減排低碳、綠色環保對于全球經濟實現可持續發展至關重要。作為國際勞工組織綠色工作倡議中國項目的一部分,國際勞工組織也開發了新的創業培訓項目,幫助潛在的創業者發掘綠色商機。這一培訓項目稱為“綠色商業選擇”,簡稱GBO(Green Business Options)。自2010年起,中國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開始試點GBO項目,特別針對大學生和年輕的畢業生。
在中國,不同地區會根據實際情況出臺各項政策來扶植綠色創業項目。例如在成都,像“留憶手工坊”這樣的大學生綠色創業項目將會得到小額擔保貸款貼息1.7萬元,首次創業補貼4000元,場租補貼約3.2萬余元,社保補貼約1.2萬元,稅費補貼約2.4萬元。3年下來,創業的大學生可獲得將近10萬元的資金支持。
實現綠色轉型 政府任重道遠
2009年,中國科學研究院對綠色就業在中國的發展潛力做了調查。調查結果顯示,未來十年,綠色就業將成為中國就業的主要趨勢。如何向普通大眾展示可持續發展的理念,如何向所有人表達綠色發展的信心,成為GBO項目面臨的首要問題。
“大家在找工作的時候,不僅僅是在為家庭作貢獻,更是在為社會作貢獻。”聯合國國際勞工組織專家佐佐木聰說。
然而,要實現現有就業方式向綠色就業方式的過渡轉型,還面臨許多難題。目前,中國國內有許多中小企業,綠色就業方式的普及勢必影響到這些企業。這些企業有的需要改造,有的甚至要被關閉。如此一來,必將帶來失業等問題。如何讓人們適應這樣的轉型,如何為在轉型中失業的人員提供社會保障和新的崗位,都是政府需要解決的問題。
佐佐木聰說,清潔能源的使用等綠色經濟發展方式絕不應停留在政策制定上,也必須切實融入實際操作的過程中去。這就需要政府做好四個方面的工作。一是鼓勵和促進綠色就業;二是努力減少轉型帶來的失業損失;三是加強對企業員工的培訓,讓他們掌握適應新工作的技能;四是加強綠色就業方面的研究。
綠色市場為創業提供更多機遇
GBO培訓有利于加深對環境問題的理解。除了面對想要創業的大學生,GBO培訓同樣適用于小企業主的二次創業,幫助他們在不同的產業和行業內尋找新的商業機會。
“在執行GBO項目的過程中,我們發現很多青年人更多地依賴于互聯網。”佐佐木聰介紹說,“這個是一個很重要的市場渠道,創業者可以發現資源、節約資源,而且很多人在使用互聯網,這可以給他們提供更多的機會。”
佐佐木聰建議,希望KAB項目和GBO項目能夠實現良好的合作,因為KAB的培訓目的是培養大學生,而GBO的培訓對象也是大學生和青年人。特別是KAB目前已經擁有成熟的網絡,能夠覆蓋和輻射到各地高校,若能將兩者有機結合起來,效果可能就是“1+1=11”。“現在對于我們來說,KAB項目也好,GBO項目也好,都擁有一個很好的發展契機,因為各方面都在重視創業領域的問題。”
目前,GBO試點培訓的初步成果顯示,微型企業能夠在新興的綠色市場中尋找到機會,而且能夠通過他們自身創造就業,推動企業向低碳經濟的轉型。GBO項目的潛在影響力無疑是巨大的。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創業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業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