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農業創業存在的問題與困難
農業領域大學生供需不平衡愿意畢業后就直接從事農業創業的在校生僅占12.1%,且主要謀求在農技推廣機構、辦公地點在城鎮的農業生產經營組織就業創業,真正愿意在農業一線創業就業的比例更低。這就導致了工作地點在鄉村一線的農業組織普遍招聘不到大學生,比如農民專業合作社主要因為地點在農村而招聘不到大學生。因此現實中供需極不平衡,這既有結構上的錯位,更主要是現實工作環境不適應大學生預期所致。
大學生擇業觀偏于保守,缺乏農業創業精神在校大學生中,首選農業作為創業就業行業的僅占6.7%,而首選在黨政機關事業單位就業的占27.3%,首選金融保險等行業的占66.0%。絕大多數大學生希望從事輕松或難度適中的工作,對具有挑戰性的工作不甚感興趣,對農業發展缺乏了解,認為農業是屬于地位較低的行業,選擇農業意味著選擇更少的舒適、更多的困難、更低的報酬,農業創業就業是無奈的選擇,對通過農業創業致富、實現價值缺乏信心。
高校創業教育未成體系,創業教育不足高校創業教育實踐尚處于探索階段,未能形成一定體系,且實效性低,面向農業創業的教育更少,效果更低。調查顯示僅有一半左右在校生接觸過創業教育,且大多數高校缺少農業農村基本情況的通識課程,使得在校生對農村社會環境的了解較少。雖然有學校開設學生第二課堂和假期實踐活動,但針對農業領域開展的宣傳教育和實踐鍛煉明顯不足。受限于貧乏的創業教育和狹小的實踐空間,大學生難以比較有效地做好農業創業所需的基本準備。
大學生農業創業扶持體系不健全,政策有效供給不足當前各級政府實施的與大學生農業創業有關的鼓勵扶持政策總體處在面上探索、點上實踐階段,未能形成健全的政策支持體系,收益較低不敢創業、資金不足不能創業、負擔較重不利創業、能力有限不善創業、配套缺失不便創業等問題突出。在校生和已創業大學生對建立健全扶持政策體系的愿望十分強烈,尤其關注資金信貸、創業基金、技術與管理培訓、稅收減免、社保、土地流轉、信息咨詢等方面的扶持。
促進大學生農業創業的對策與建議
為促進大學生農業領域創業就業,緩解現代農業建設人才不足的矛盾,提出以下四個方面的對策建議。
加強政策扶持,形成大學生農業創業激勵機制重點是針對大學生農業創業就業存在的制約因素及相應政策訴求,全方位、多層次綜合施策。一是建立健全財政直補政策,破解農業創業報酬低下、不愿創業問題。二是建立健全信貸融資政策,破解農業創業資金不足、不能創業問題。三是建立健全稅費減免政策,破解農業投資回收較慢、不利創業問題。四是建立健全培訓支持政策,破解農業創業技能欠缺、不善創業問題。五是建立健全創業管理政策,破解創業人員配套不足、不便創業問題。
完善教學體系,創新大學生農業創業培養體制大學生要成為農業生產經營人才隊伍的生力軍,必須把學校教育作為一個基礎性環節來抓。一是轉變學校教學理念,根據小學、中學、大學等不同階段的教學特點,分層把農業納入學校公共基礎教育內容,高等院校尤其是農林類院校要立足于為現代農業發展輸送人才的目標和要求,加強農業專業人才培養和農業創業教育。二是密切教育實踐關系,加強農業行政主管部門、高校、農業組織的合作,建立健全大學生聯動培養機制,提高大學生在農業領域的供求匹配度。
構建服務平臺,健全大學生農業創業服務體系一是加強大學生農業創業就業信息服務,提高各類信息的完整性和可獲得性。二是加強人才供求對接服務,增進農業創業人才市場化配置的契合度和便捷性。三是加強對生產經營過程服務,為其日常生產經營提供覆蓋全程、綜合配套、便捷高效的社會化服務。四是加強指導及交流服務,及時為農業創業大學生解惑答疑,促進相互學習、交流提高。
改善創業氛圍,優化大學生農業創業社會環境進一步解放包括大學生在內的社會各界的思想認識,營造農業創業就業的良好社會氛圍。一是加強對農業發展成就和前景的宣傳,著力達成在農業農村創業有著施展才華的良好平臺和歷史機遇的社會共識。二是加強對農業創業典型案例的宣傳,著力發揮其標桿引領作用和示范帶動功能。三是營造農業創業的社會責任感和榮譽感,加強對創業者的鼓勵和扶持。四是為大學生農業創業人員發展預留空間,著力保障其創業就業自主選擇權。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創業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業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