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通脹經常是假的,CPI上漲很多,但與中國經濟是否過熱無關。所以,最近我經常在提一個問題:貨幣投放多了是否一定會導致通貨膨脹?
要弄清這個命題,我們至少需要明確兩大前提條件:第一,各國貨幣地位平等,一國經濟獨立運行,不受其他國家經濟變化干擾;第二,經濟應當處于增長周期。
為什么需要第一個前提?因為我們看到,當全球主導貨幣——美元大幅貶值時,國際原油等大宗商品會暴漲,工業原材料價格也會暴漲,中國等所有弱勢貨幣國家都會因此而發生成本推動型通貨膨脹。這樣的通脹,是輸入性通脹,絕非一般意義下的“本國經濟過熱,貨幣需求過旺所導致的通脹”。
為什么需要第二個前提?因為只有在“經濟增長周期”,貨幣投放過度才會引發通貨膨脹。哪個國家在“經濟衰退周期”不是減息、投放貨幣?又有哪個國家因為衰退而投放貨幣卻引發了通脹?至少我的歷史資料儲備中,沒有這樣的先例。
可以肯定地說,當今世界,上述兩大基本前提條件都不存在。第一,全球經濟一體化早已擊破了國家經濟的獨立性,而且全球經濟一體化不是平等的,是以美元為主導的一體化;第二,目前中國和全球一樣,經濟都處于衰退周期,而非增長周期。
所以對于中國來講,通貨膨脹也許是貨幣問題,但不一定是人民幣的問題,而很可能是美元的問題。中國看待通貨膨脹問題,必須分清真假,必須首先看清通脹發生的原因,這樣才能“對癥下藥”。我認為,從成因的角度看,通脹可以分為七種類型。
一是“內需過旺型”——由于內部需求過于旺盛而導致價格上漲、導致通貨膨脹;
二是“供給不足型”——由于內部的供給不足導致的通貨膨脹。比如說,這幾年經常出現的豬肉漲價、食品漲價,很多不是緣于需求過旺,而是緣于供給不足。
三是中國主動進行價格改革,引發物價上漲。
四是輸入性通脹。與前面三類通脹是“內生性”相比,“輸入性通脹”是外部原因導致的通貨膨脹。比如說,全球大宗商品價格上漲,引發中國生產資料價格大漲,最終傳導到消費品,形成CPI的上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