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網友小林每天都要打開好幾個團購網站,關注它們所發布的折扣商品。作為消費者,她有點瘋狂。但比她更瘋狂的,是國內一批團購網創業者,還有跟風“追漲”的投資者。從今年3月4日美團網上線,到6月上旬三個月時間內, F團、團寶、拉手、 24券、滿座、窩窩、滿堂網等紛紛上線。據初步估算,目前中國團購網站已超過300家。 6月9日,酷團網宣布獲得首輪800萬元投資,而24券、 5151團購網也于近日相繼獲得融資。
自2008年的SNS熱潮過后,中國互聯網已經很長時間沒有什么新商業模式能獲得創業者和投資者如此追捧了。有人戲稱團購網站這種現狀為 “百團大戰”。然而,國內團購網站現階段處于盲目的快速增長期,市場進入門檻低,新興團購網站在短時期內商品規模化程度不足,在商業模式、市場運作等方面的戰略都不清晰,必然遭遇殘酷競爭,經歷產業發展陣痛。
低門檻引來創業者紛紛效仿
團購網站的興起始于美國網站Groupon.com。這家公司成立于2008年11月,半年后就實現了盈虧平衡,在得到兩輪總計超過1.5億美元的融資后, Groupon目前已經覆蓋美國100個城市,注冊用戶達300萬人,預計今年全年收入將超過5000萬美元。
此后, Groupon的模仿者buywithme.com獲得550萬美元創業投資,歐洲的第一個模仿者citydeal.de也獲得了400萬歐元的風險投資。今年4月19日,俄羅斯投資公司DST旗下財團向Groupon投資1.35億美元,使Groupon的估值達到創紀錄的13.5億美元。
這是一條足以讓創業者瘋狂的消息。至2010年3月底,美國已經有 “山寨Groupon” 66家。全球范圍內,如英國的Snippa、Wowcher.co.uk、德國的CityDeal.de、巴西的佩希爾巴諾等也都做得有聲有色。
Groupon的成功在中國同樣引領了一股團購網站的創業熱潮。相似的網頁設計、雷同的下單方式,一夜之間,300多家難以區分,甚至照搬Groupon頁面設計與名字的中國團購網站如雨后春筍般冒出。
如此快速簡單的模仿,原因之一是Groupon成功的商業模式簡單得一目了然:一方面為消費者提供價格誘人的折扣產品,另一方面為商家帶來數量可觀的用戶。Groupon模式是只針對一座城市進行,每天只賣一樣產品(或服務),以每日更新、貨物價格低廉的模式,吸引一定數量的購買者,然后收取供貨商30%-50%的交易提成作為回報。如果不到最低團購人數就取消交易,消費者每天只有打開網頁或郵箱,才會知道今天在自己城市里有什么驚喜:美食、健身、 SPA、洗牙……
在Groupon的追隨者中,國內的團購網站中規模較大的,同樣每天推出一種商品,折扣和價格都很低,這些商品多是圍繞本地的吃喝玩樂;而一些小網站由于客戶較少,它們會同時推出幾種商品,這些商品基本沒有地域標簽,其模式更像淘寶的 “秒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