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是由于全球性大宗商品供給不足,引發通貨膨脹。比如,上世紀70年代發生的兩次石油危機,中東戰爭、石油禁運導致石油價格大漲,全球性商品價格隨之大漲,就是典型的、由于供給不足造成的通脹。
還有兩種類型,我們過去根本就沒有想過:
一個是美元大幅貶值,導致以美元計價的大宗商品價格上漲,使中國承受輸入性的通脹壓力;另一個是投機因素導致國際大宗商品價格暴漲。
所以我們看待通貨膨脹產生的原因,一定要全面,至少在復雜多變的環境中,我們要分清不同因素對CPI的影響比重,然后再研究政策,對癥下藥。
比如中國加息,它只對“內需過旺型通脹”管用。因為內需過旺,緊縮貨幣可以把需求壓下去,進而達到抑制價格的目的;對“供給不足型通脹”,加息也管用,但那是通過壓制內需去滿足供給,無異于削足適履,經濟代價巨大。
比如,豬肉價格上漲經常是供給不足所致,如果以加息來應對,通過壓低經濟增長,壓低國民收入,讓中國人吃不起豬肉,豬肉價格當然下跌。但是,我們是否有必要為Cye.com.cn抑制豬肉價格付出這么大的間接成本?所以,治理這類通脹,我們必須采用增加供給的方式,而不是抑制需求。
對于其他那些無論是需求過旺還是供給不足、無論是美元貶值還是過度投機造成的 “輸入性通脹”,人民幣貨幣政策基本沒用。如果在發生“輸入性通脹”時,中國采用緊縮貨幣政策,等于“別人生病我們吃藥”。更殘酷的是,在“輸入性通脹”發生時,中國如果緊縮貨幣政策,極易導致中國“經濟停滯、物價飛漲”——滯脹。我們犯過這樣的錯誤了,而今天,犯這個錯誤的概率依然很太。(鈕文新,知名媒體人,資深財經評論員,《中國經濟周刊》專欄作者,現任CCTV證券資訊頻道執行總編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