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潤水平可以衡量這些民營公司的強弱。對于中國最大的400家民營企業,1998~2004年,利潤水平都在6%以上,最高在2000年達到7.44%。2005年、2006年、2008年都在6%以下,2008年是5.77%,2007年是6.22%。
俄羅斯最大的300家民營企業,2003年利潤水平為6.53%,2004~2007年則都在8%以上,最高的2006年達到9.9%。2008年4.18%則低于中國。
但是,2008年金融危機對中國民營企業的影響,要大于對俄羅斯民營企業的影響。因為,排在中國前400位的民營企業的平均增長率均減半了,從2007年增速31.6%降到了2008年的15.7%。而俄羅斯民營企業的降幅則更均勻。
以上對比證實了傳統觀點,即俄羅斯民營企業所起到的作用要比中國民營企業更突出。
自上世紀90年代初期以來,民營企業開始在全國各地涌現,許多前國有企業通過MBO(管理層收購)或其他手段私有化,尤其是在政府看來被稱作非戰略性行業更是如此。譬如,消費電子行業和高速公路收費行業均由民營企業占據主導地位。
然而,從2009年年初起,因金融危機在中國造成的影響,一些經濟觀察家指出了“國進民退”的現象。從狹義上講,這意味著國有經濟在特定行業的Cye.com.cn市場份額擴張,或民營企業在特定行業類別中所占的市場份額縮水乃至完全消失。從廣義上來說,這一點也可從政府加強對民營行業的經濟干預中體現出來。
根據國家統計局的2002年官方統計數據,中國國有工業產值占總GDP的40%。但這一數字2007年下降至29.5%。但是,有三個行業類別:石油天然氣行業、煙草行業和有色金屬熔煉與軋制加工行業,仍牢牢掌握在國家的手中。不過,自2008年發生金融危機以來,這種趨勢開始逆轉。
“國進民退”現象可以治愈許多短期的經濟陣痛,但它是否會對中國經濟以及中國企業的競爭力產生長期有害的影響,尚不得而知。中國的民營企業自上世紀90年代經濟開始轉型至市場經濟以來,一直生機勃勃,然而還有一點真實無誤,那便是中國一些最佳的國有企業一直呈現更大、更強的態勢。在過去30年里,民營企業和國有企業齊頭并進的模式似乎已在中國屢試不爽。
通過大規模私有化進程之后,民營企業已經在俄羅斯很多經濟領域里起主導作用。如今的問題是,在這些領域里,中國是否會在接下來的20年,繼續保持一種與俄羅斯截然不同的增長模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