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近800億元規模的行業少見賺錢的企業? ●是沒有商業模式,還是現有模式走不通?
電子書產業發展的中國式難題
難題一 內容匱乏 只見電子不見書
●是沒有“書”、“書”太少,還是沒好“書”?
●是平臺商、技術商走得太快,還是傳統出版社轉得太慢?
內容是整個電子書產業的核心,抽掉了內容,任何電子書的閱讀終端就沒有任何意義。業界人士對此已有共識,即支撐電子書產業發展的關鍵之一就是要有海量的數字內容,而這恰恰是國內電子書產業面臨的最大瓶頸。
“中國目前有40多款手持閱讀終端問世,而絕大多數都缺乏足夠的內容,特別是優質的內容,盡管很多人都講自己有很多的內容。”據上海世紀出版集團總裁陳昕介紹,去年9月,除去公共版權,Kindle平臺取得版權的有68萬種電子書,全部加起來達到80萬種,并且其中暢銷書的比例很高。在陳昕看來,基于這樣的規模才足以形成電子書依靠網絡下載、依靠內容贏利的商業模式。反觀國內,盡管每家擁有電子書內容平臺的企業都宣稱自己擁有幾萬甚至幾十萬本電子書,而實際上讀者通過閱讀終端獲取的內容數量很少、種類單一、同質化現象嚴重,海量的網絡文學資源則在質量上難以保證。
內容資源匱乏,尤其是優質的內容資源非常缺乏成為業界共識。“現在的電子閱讀器往往采取預先植入內容且植入的內容大都是公版書,根本不管讀者是否喜歡、是否需要。這恰恰和數字出版、電子書的實質與精神相違背,不能為讀者提供自由選擇的空間,所以現在的電子閱讀并沒有引起讀者的普遍關注和投入。”中國出版工作者協會常務副秘書長黃國榮表示。
而另一方面,掌握大量資源的圖書出版機構所擁有的內容又大多無法直接適用于電子閱讀終端,這也成為業界最迫切需要打通的一個產業瓶頸。“目前,中國在售的圖書近100萬種,但絕大多數沒有電子文檔,擁有電子文檔的圖書、文檔格式也只能用于印刷,要想在電子閱讀終端上閱讀,必須進行轉檔,即從排版文件轉變為可以為閱讀器識讀的數字文件。我們今天絕大多數文件是轉成TXT格式,TXT嚴格來講也不是出版的文件,不是電子書的文件,TXT出來以后就是一個數據,沒有標題也沒有章節,閱讀體驗差,一般讀者在閱讀時會非常不習慣。”陳昕表示。
難題二 平臺散、亂、雜 缺乏公共平臺
●是平臺缺位,還是中間環節失效? ●是資源有限,還是通路不暢?
“建立內容資源平臺已經成為發展電子書產業的當務之急”——這不僅僅是產業界的共識,也成為行業主管部門高度關注的話題。事實上,目前國內內容平臺在數量上已經具有一定規模,比較知名的內容資源平臺包括盛大的云中書城、漢王書城、番薯網,以及移動運營商搭建的數字閱讀基地,并且內容商已大都搭建了自己的平臺。
不過整體來看,平臺的內容分散、規模有限,市場混亂。正如盛大文學首席執行官侯小強所言,大家都希望做自己的平臺,誰都想產業鏈通吃。
而就平臺本身而言,特別是一些出版企業的平臺基本上還停留在簡單的信息網站形式,沒有成型的數字出版產品和營銷手段,也沒有基于自己的優勢特色。“政府部門還比較關注這些平臺有沒有互聯網出版資質。按照總署的要求,凡是這樣的活動必須實施準入制度,因此,國內運營的平臺應該說還存在很多問題,有賴于我們政府和大家一起來努力。”新聞出版總署科技與數字出版司數字出版處副處長王強指出,國內并不缺平臺,從絕對數量上來說,國內的平臺太多、太散、太亂,魚龍混雜,但是沒有“大魚”,缺乏一個真正優質的內容集成商。
當然,這也是由國內電子書產業的模式及現狀決定的,國內電子書內容往往是終端商向內容提供商一次性采購,攤入終端設備成本,或者通過網絡下載等付費閱讀再與內容提供商分成實現贏利,每家企業都需要打造專屬的銷售平臺,包括數字圖書下載的網絡平臺和終端實體的銷售渠道,這就帶來了重復投入、建設,費用高而效率低,內容分散等諸多問題。而對于讀者來講,哪家的平臺資源都有限,并且各家的文件格式又面臨不通用等問題,使用起來相當不便。因此,對于國內電子書產業來說,如何整合內容提供商的資源、打通終端銷售商的渠道,在數字內容與讀者間建立起一個順暢的通道,顯得尤為重要。
難題三 投入大收益小 電子書不賺錢
僅以電子閱讀手持終端生產企業計算,據有關方面統計,國內共有80家,這其中真正有產品投放市場、有一定銷量的不過十幾家,而這十幾家企業的規模也有大有小。并且,這僅僅是相對狹義范圍的電子書企業,實際參與者遠遠大于這個數字,同時還有很多覬覦電子書的企業不斷涌入。然而這里面真正有實力,或者說真正掘到金的企業屈指可數。黃國榮直指電子書商業模式不清晰,甚至是沒有商業模式,“除了盛大文學的網絡文學、漢王科技的電子閱讀器以及部分專項的電子出版物有贏利的消息,其他企業基本沒有聽到過類似消息”。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創業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業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