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書始終沒有形成成熟的商業模式,在10年后的今天仍是產業發展的最大問題。在業界甚至流傳著這樣一個規律:老大有錢賺,老二能平衡,老三老四沒錢拿。事實上,傳統出版轉型之“慢”也是由于大家看不到數字出版的贏利“錢”途。一方面,電子書終端競爭越來越激烈,靠硬件賺錢已越來越接近“天花板”;另一方面,讀者為內容付費的習慣尚未建立起來,靠內容贏利在很長一段時間內都將是人們美好的愿望。
國內從業者所津津樂道的亞馬遜和蘋果模式,一個從內容起步做到硬件,一個從產品入手發展內容,都是成功的整合者,使硬件賣得好促進了內容的銷售,而有了豐富的內容后,消費者也愿意為硬件埋單。而國內在“硬件+內容”的模式上還沒有成功的案例,怎樣建立其持續贏利的良性商業模式則考量著業界的智慧。
●盜版猖獗,免費當道,讀者還會付費嗎? ●版權歸屬復雜,誰才是真正的權利人?
難題四 盜版猖獗 數字版權亂象叢生
數字圖書的版權保護是世界性的難題。即使在美國,Kindle已經通過升級軟件進行了修復,但Kindle的閱讀器還是多次遭破解,而破解和外傳的圖書是無法重新保護的。“與國外相比,中國因為歷史和現實各種各樣的原因,紙質圖書的盜版已趨猖獗,出版社對于數字圖書的盜版則更加擔憂,這也是出版社在與終端制造商對接時心里存在的一個最大顧慮,也是出版社對數字出版不積極的最大原因!标愱客嘎,上海世紀出版集團旗下出版社從來不敢將很多的書放到網上去,因為那樣會很容易全部被復制。
除盜版外,中國的數字出版紛繁復雜的版權關系也是亂象形成的原因之一。根據王強的調研,盡管許多出版單位號稱自己幾十年的積累,有幾萬種書,但這些出版單位中,擁有非常清晰數字版權內容的不會超過30%。而其他70%的數字版權則在一些代理機構、作者、內容集成商手中,這就形成了中國數字版權的亂象,這也是中國數字出版業內官司不斷的根源。中國文字著作權協會常務副總干事張洪波也提出了同樣的問題,根據張洪波掌握的數據,國內580多家出版社當中,做數字出版的數量不少,但是這些出版社在一年出版的圖書中擁有數字版權的比例非常低,有的出版集團甚至只有10%左右。張洪波認為,在這種情況下,出版社為電子書廠商授權,其實潛藏著很大的侵權危機。
而出版社更是有這樣的疑惑,在電子書產業峰會上,一位來自出版社的參會者現場向版權專家提問,按照現有的法律法規,作者寫完書之后交給出版社,但出版社推出書之后,版權卻屬于作者,網絡傳播權也屬于作者。出版社便提出了疑問:其實這本書除了有文字之外還有美工、編輯、創意和編排,在成書的過程中,出版社也付出了勞動與金錢,但為何只能在2~3年內擁有合約,過了2~3年后該書的數字版權便與出版社沒有一點關系。該參會者認為,現有的法律法規對作者有所偏向,而忽視了出版社的權益。
難題五 需求嚴重不足 只見熱鬧不見人
●大眾市場無法開啟,是不習慣還是價格高?
●預裝書能滿足讀者需求嗎?
●用戶需要什么樣的電子閱讀體驗?
“互聯網在中國十幾年的發展,免費是深入人心的!碑敭斁W總裁李國慶的一句結論,指出了數字出版“人很少”的關鍵,對于現階段使用電子閱讀器進行數字閱讀的人而言,付費下載似乎是一件不可能的事。
無論是1000元的電子閱讀器還是2元的電子書,總會有用戶嫌價格高。按照元太科技策略長李道生的說法,“中國移動閱讀基地的書雖然定價只有2元或者3元,真的很便宜,可是還是有很多人認為太貴了,因為在互聯網上,我們可以拿到很多不要錢的。這也是一個根本問題”。
而對于電子閱讀器,李道生更是斷言,單一功能的電子閱讀器,如果價格不低于500元是沒出路的!昂芏鄟喼奕耍貏e是中國用戶,恐怕不喜歡單一功能,比如我們看到很多有錢人給孩子們送的禮都是iPad!崩畹郎J為,在平板電腦的沖擊下,電子閱讀器只有降價到500元以下才有出路。
電子閱讀器廠商看到了需求不足的現狀,他們便想辦法推廣數字閱讀,但效果卻并未見好。真正的數字閱讀應該讓讀者有更大的自由選擇空間,這才是電子書、數字出版擁有強大生命力的關鍵,而現在的電子書產業似乎已經將路走偏了,內容有限、體驗不佳。黃國榮談到,正是因為此,現在的數字閱讀并沒有引起讀者的普通關注和投入,而是禮品銷售居多。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創業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業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