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然,帶領企業上市絕非任何等閑之輩能做到的,這本身就有一個成功概率的問題,但是,如果創業之初融資也需要“認證”創業者的身份,這對于眾多草根創業者來說,就是一個天然的門檻。最近采訪一位著名的投資人,他投資了中國TMT領域很多優秀的項目,而且都在早期。拍照過程中和他閑聊,問是否每天都坐在辦公室等著創業者上門遞上商業計劃書。他哈哈一笑,“你想想,現在如果一個創業者不能在自己的手機里找到5個有能力給他投資的聯系人,這本身不就說明有問題了嗎?”最后他還補充道,“草根創業者越來越多,但成功概率越來越低。這個你不要寫!”
很多大學生、有創業夢想的年輕人在創業之初,都會找天使投資人,這種源自美國硅谷的創投文化近一兩年來也開始在中國流行起來,同時誕生了一批尋求早期項目的職業天使投資人。但他們對創業者都有自己的偏好:雷軍非熟人不投,徐小平喜歡海歸創業者,投資了淘米網的曾立青只投騰訊系的創業者,李開復的創新工場則對大公司出來的創業者感興趣……
這與硅谷的創業文化截然不同,比爾·蓋茨和喬布斯早年都是從自家車庫起家,現如今最炙手可熱的創業明星、Facebook創始人扎克伯格則是一窮二白的大學生,Groupon創始人是一家小出版社的普通編輯。美國的草根可以復制成功,中國的草根看著精英復制成功。
為什么草根創業者在中國越來越不受待見?原因很簡單,相比有著光鮮背景的精英創業者,草根的能力、潛力被遮蔽太多,“看不清”即風險。而投資人的邏輯則是,一分投入一分收獲,如何把成功的可能提高到最大,是他們的首要考慮因素。所以熟人、能人等精英群體才是他們的最愛。這個游戲的潛規則是,天使投資人找到合適的人并投入一筆資金,然后幫創業者找接盤的VC,VC接著找PE接盤,上市之前,PE再找投行來承銷。一路下來,幾乎就是一場“熟人接龍游戲”。
當資本越來越泛濫、全民PE、滿大街都是VC的背景下,中國的創投市場不可能不浮躁,成功的概率不可能不“青睞”精英,草根創業者不可能受到推崇。資本導向的結果就是“成功學導向”,而非成功導向。據說,中國一家主流團購網站的真正老大不是其創始人,而是背后一家地產公司的老總,這個老總看到團購熱潮后,就找來那位有過創業經歷的業內資深人士幫其“打工”并掛著“創始人”的名號。以前投資是通過人來看項目,現在是先定項目再找人,找人當然要找精英。為投資人打工,這才是精英創業者的歸宿?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創業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業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