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典型日本人的一天通常是這樣開始的:早上8點,掏出他的夏普牌手機,用手機里的優惠券去附近的麥當勞買早點,并直接用手機支付。然后再用手機地圖查看自己的出行線路,用手機刷卡直接進入地鐵站準備去上班。在長達幾十分鐘的上班路上,他會掏出手機享受里面極其豐富的服務:玩一會GREE公司提供的社交游戲,也可以在“eBookJapan”里面下載一部最新的日本漫畫,或者在Mixi的手機社交網站中看看朋友們在干什么……
可以說,一個日本人出門只需要帶一部手機,就可以滿足幾乎所有基本需求。這種發達的移動互聯網應用環境,日本早在5年前就已經高度成熟。
“多年來,無數的美國科技專家在日本奔波,當他們驚奇地看到NTT DoCoMo以及任天堂的無線設備所能提供的功能(及速度)時,都不無羞怯地把自己那相對破舊的手機塞回口袋……”這是摩根士丹利一份移動互聯網報告的開頭。在本世紀初的很長一段時間里,以NTT DoCoMo為代表的日本企業成為全世界移動互聯網從業者最理想的朝圣目的地,而那時的美國硅谷,還只是移動互聯網發展中很不起眼的一極。
自從2007年蘋果推出iPhone并一炮走紅后,美國迅速取代日本成為世界移動互聯網發展的新發動機。人們把美國的蘋果、Google、Square、Zynga變成新的朝圣地,其風頭遠遠蓋過日本。 盡管,日本國民時至今日依舊享受著世界上最好的移動服務。
日本移動互聯網緣起
和中國及美國很不一樣的是,日本是先有移動互聯網,再發展互聯網。在日本,PC互聯網的上網費用一度非常昂貴,這給移動互聯網的發展留下了伏筆。許多日本人家中甚至根本沒有PC,一部手機就能滿足他的大部分聯網需求。
早在2001年10月,日本最大的電信運營商NTT DoCoMo就開通了全球第一個WCDMA商用3G網絡。2002年,日本第二大移動通信運營商KDDI獲得CDMA2000的3G牌照。2005年,軟銀移動獲得3G牌照。日本3G市場“三分天下”的格局由此形成,其3G網絡高速發展。日本3G用戶的比例至今仍是全球最高,超過90%。
發達的通信網絡讓日本整個移動互聯網產業快速起飛。包括手機音樂、手機閱讀、手機支付、手機游戲、手機廣告、手機視頻在內的各種移動服務蓬勃發展,并成長出一大批如GREE、DeNA這樣知名的移動互聯網企業。
日本移動互聯網的大部分應用場景都發生在上下班路上。由于房地產價格昂貴,大部分日本人都住在城市郊區,每天需要依賴公共交通上下班,這段時間成為移動互聯網應用最好的爆發窗口。
2006年,日本第二大電信運營商KDDI向當時還名不見經傳的手機社交公司GREE投資了約3000萬元人民幣,使得該公司年輕的創業者田中良和得以渡過難關,沒想到,這筆投資竟然極大地改變了日本人上下班路上的生活。
2007年,GREE公司推出了一款手機釣魚社交游戲,并立馬成為人們上下班路上玩得不亦樂乎的一個應用,許多日本人一個月花費3500日元到7000日元(約合278元-556元人民幣)在這款游戲上。
在近年經濟乏善可陳的日本,手機社交游戲被稱做過去10年日本經濟的最大增長點,如今,這一市場的增長速度仍然讓人非常驚嘆,GREE最新一季度的營業收入增長高達190%,該公司預計,其2012財年的營收將達到22億美元——要知道擁有8億用戶的Facebook目前也不過只有37億美元營收,考慮到主攻日本市場的GREE用戶數僅有2890萬,其贏利能力非常驚人。
日本的手機廣告同樣高度發達。日本電通、博報堂等大型廣告公司與運營商合資成立網絡廣告代理媒體公司,手機用戶通過這些代理公司鏈接到某手機廣告客戶的網站上。日本手機是單項收費的,用戶無須為手機廣告付費。和PC網絡廣告類似,日本的手機廣告中手機搜索廣告也是最重要的一塊。2011年日本手機廣告約有40%來自手機搜索廣告。
日本移動互聯網中最值得一提的當屬手機支付,日本幾大運營商推出的手機支付幾乎覆蓋全國的便利店、地鐵、餐館,在日本,手機就是錢包。
假如你在路上感到口渴,就可以用手機直接在街邊的自動售貨機上購買飲料,只需選擇好你喜歡的飲料,然后在傳感器上刷一下手機,就完成支付了,類似的商業應用遍布日本大街小巷。
運營商的羽翼
在日本的移動互聯網發展過程中,運營商始終牢牢地占據主導地位,其他如手機廠商、銀行、移動互聯網IT公司等,都圍繞著運營商這個核心開展業務。運營商和服務提供商(SP)及內容提供商(CP)按比例分成,運營商起到代收費的作用,其代表模式是NTT DoCoMo推出的i-Mode模式。
由于日本人購買手機絕大部分都是直接從運營商的渠道購買,日本很少有類似于中國的迪信通這樣發達的手機社會零售渠道,因此運營商對手機的掌控極強。
這樣的情況帶來的好處是一些關鍵標準高度統一。例如運營商定制的手機內部都會預置手機支付模塊,也會預裝二維碼識別軟件,因此這些應用很快就在日本迅速推廣開來,極大地促進了日本移動互聯網商業模式的繁榮。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創業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業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