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中國從日本把這種模式移植到中國時,這種運營商壟斷資源的模式更是造成了嚴重的內部腐敗。運營商僅僅依靠龐大的用戶資源就能獲得超額壟斷收益,而電信增值業(yè)務提供商(SP)也常常將精力放在維護和移動運營商的關系上,而不是真正提升用戶體驗。
例如在中國,一些學習日本的移動運營商相繼爆出腐敗大案,移動運營商的高管接受電信增值業(yè)務提供商(SP)的好處而使其獲得額外的好處,這種帶有壟斷色彩的機制大大扼殺了整個產業(yè)的創(chuàng)新活力。
此外,互聯網和日本運營商控制的移動互聯網相互隔絕,使用體驗很不一樣,很讓用戶感到煩惱。在iPhone為代表的智能手機興起后,這種日本式的封閉模式遭受到了極大的沖擊,因為用戶可以自由用手機訪問移動互聯網,也可以在App Store這樣的軟件商店中自由下載程序。
自從移動運營商開放了移動互聯網自由訪問互聯網及下載程序后,就不能擋住民間開發(fā)者所創(chuàng)造的極其豐富的應用。
對于應用開發(fā)者來說,通過蘋果的App Store或者谷歌的Android Market提交應用的速度大大超過原先和運營商合作時的速度,并可以隨時更新,創(chuàng)新的Cye門檻被大大降低,而靈活度卻大大提高了,因此智能手機中的應用很快變得繁榮起來。從這個意義上來說,開放是移動互聯網的大勢所趨,就連能夠提供極其豐富服務的日本運營商,也抵擋不住開放的滾滾洪流。
如果把移動互聯網上的應用比喻成各種跑車,那么3G網絡就是一條高速公路,這條高速公路的質量直接決定了上面的車能跑多快。作為運營商來說,它最主要的任務應該是去努力建好這條高速公路,而不是本末倒置自己去造跑車。
管道化運營
雖然運營商的增值業(yè)務受到很大沖擊,但是日本運營商的數據流量、支付等基礎業(yè)務仍然擁有雄厚的功底。
例如日本運營商定制的Android智能手機里面普遍加入了手機支付模塊、手機電視模塊等特色應用,還有運營商自己的軟件商店等基礎服務,日本的運營商依舊牢牢控制著移動互聯網這條高速公路,不管上面跑的是哪個牌子的車,它都能從中收錢。
因此,過渡到智能手機時代,并沒有給日本運營商帶來滅頂之災;相反,當移動互聯網應用的創(chuàng)新速度被大大加快,日本用戶成為最大的受益者,掌握基礎服務的運營商盡管面臨“管道化”的情況,但修好管道不正是運營商最應該干好的事情嗎?
日本的經驗表明,運營商不應該再本末倒置地花大力氣和民間創(chuàng)業(yè)者競爭做音樂、閱讀、游戲等業(yè)務,而應該老老實實地把基礎設施建設好,例如提升網絡通信質量、降低流量資費、鋪設好支付系統(tǒng)。
即使是數據業(yè)務高度發(fā)達日本的運營商,一開始也并非是想通過增值業(yè)務賺大錢,其發(fā)展增值業(yè)務的主要目的是為了為用戶提供更好的服務,以留住這些客戶,語音、流量等基礎業(yè)務永遠是運營商最重要的業(yè)務。
從日本的經驗看,移動互聯網的真正爆發(fā),是在手機上網資費大幅度降低后。在日本,流量不封頂包月套餐的廣泛普及,極大地推動了移動互聯網的發(fā)展。在日本,靈活的不封頂資費套餐采用雙平面的收費標準,每月最低消費僅為900日元,到一個消費量后封頂,約為4900日元。人們可以無所顧忌地無限制使用手機流量。
相比之下,中國的手機上網資費仍然顯得過于昂貴。例如中國聯通的3G套餐,每月花186元人民幣可以使用650MB的流量,但是一旦套餐用完流量超出,其收費高達0.3元/MB。
因此許多較耗費流量的移動互聯網應用,在月底時其訪問流量都會猛降,因為用戶擔心產生巨額的流量收費,因此手機網游、手機視頻、手機動漫等耗流量的應用在中國發(fā)展比較緩慢。
再如許多中國移動互聯網創(chuàng)業(yè)者早幾年就在喊的“O2O”模式,幾年下來在國內一直沒有太大起色,其本質就是缺乏手機支付這樣的基礎設施,線下商家很難和手機上的應用產生先進的商業(yè)模式,商家很難通過用戶的手機采集到真實的用戶消費信息,因此通過“O2O”幫助商家精準營銷多半就變成一句口號。
因此中國的移動互聯網跑車們能跑多快,到頭來還是要看運營商們把這條高速公路修的多好。在此之前,創(chuàng)業(yè)者們不要急著去造高速跑車。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chuàng)業(yè)者、創(chuàng)業(yè)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chuàng)業(yè)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