皖江城市帶承接產業轉移示范區、國家技術創新工程試點省、合蕪蚌自主創新綜合試驗區等重大戰略的實施與發展,為安徽創新創業人才的開發提供了重要機遇,也帶來了嚴峻挑戰。在新的形勢下,要引導優秀的創新創業人才為經濟社會發展服務,必須正確認識和處理好“兩個關系”。
其一,要正確認識和處理好創新創業人才的心理預期與行業特點之間的關系。較之發達地區,后發地區的家庭培養人才,其經濟負擔較重。而經濟負擔較重的家庭,勢必會要求子女就業及時、收入穩定。換而言之,后發地區人才的心理預期,是盡快從事收入穩定的工作,以緩解家庭經濟壓力。然而,創新創業的行業特點在于,投入產出周期較長、創業前期投入較大、創新開拓市場存在風險等。因此,相對于發達地區,后發地區家庭培養的人才主動選擇從事創新創業的可能性較小。因為,即使他們擁有創新創業的意愿與熱情,也會由于其家庭經濟負擔而放棄。
當前,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推動產業結構調整,其基本要求之一,就是要減少勞動和資本密集型產業,增加與發展知識密集型產業。從安徽來看,皖江城市帶承接產業轉移示范區、國家技術創新工程試點省等重大戰略的實施,初衷正在于此。而知識密集型產業的顯著特征在于,必須擁有大量高學歷的知識型人才作為重要支撐。從這個Cye意義上來說,創新創業人才的開發重點,應鎖定高學歷人才群體。而對后發地區的家庭而言,越是培養高學歷人才,家庭經濟投入越大,經濟負擔則越重。也就是說,創新創業的行業特點不能滿足高學歷人才的就業要求。因此,后發地區人才的學歷越高,主動從事創新創業行業的可能性則越小。2010年安徽高校畢業生24.2萬人,其創業僅為772人,其中博士生人數為0,碩士生4人,本科生217人,高職(專科)生551人。并且,自主創業只有106人,占高校畢業生總數的0.04%。
其二,要正確認識和解決好創新創業環境與創新創業成敗之間的關系。2011年10月清華大學啟迪創新研究院發布的“中國城市創新創業環境排行榜”顯示,中國創新創業環境排前100名的城市中,廣東12個,江蘇9個,浙江7個。較之發達地區,后發地區在經濟基礎、產業結構、創業氛圍、科技人力資本和研發投入、融資空間、商務中介服務等方面還存有一定差距,在項目評審、資金信貸、財政投入、獎金激勵、成果轉化等環節還存有不足之處,難免會給創新創業人才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不理想的環境甚或不公正的待遇。
事實上,一個區域的創新創業的要素配置越優化,創新創業的環境越成熟,其創新創業的成功率就越高,對創新創業人才的吸引力也就越大。較之發達地區,后發地區由于創新創業環境要素配置的優化程度偏低,其創新創業人才面臨的實踐阻力較大,創新創業人才失敗乃至流失的可能性也較大。一段時期以來,在全國范圍內,大量優秀創新創業人才流入沿海等發達地區,其環境要素的吸引是主要的。而大量創新創業人才流入沿海等發達地區,則越能促進其產業升級、結構調整以及經濟社會科學發展。發達地區產業越升級,結構越合理,經濟社會發展越科學,越能吸引大量優秀創新創業人才的流入與發展。反之,大量優秀創新創業人才的失敗以及流失,導致后發地區的經濟社會發展越落后,與發達地區的差距就拉得越大,從而越容易導致創新創業人才的失敗與流失。
毋庸諱言,后發地區在創新創業人才的開發過程中,如不能正確地處理好上述“兩個關系”,很容易產生惡性循環:由于家庭經濟負擔等因素,后發地區人才特別是高學歷人才從事創新創業的人數偏少,容易導致其經濟社會發展落后;而其經濟越落后,創新創業環境要素配置的優化程度越低,在其創新創業失敗的可能性越大,也就越發導致創新創業人才的流失,從而越落后于發達地區。
正確解決處理好這“兩個關系”,從本質上講,是如何激發其創新創業人才的熱情,如何優化創新創業的環境要素配置,遏止惡性循環,形成良性互動,這是后發地區實現跨越式發展的關鍵所在。當然,解決處理好這“兩個關系”,是一項系統工程,既需要依靠市場機制來刺激和優化,更需要企業、公民和政府等多方主體共同努力,特別是需要政府加以引導、規范和調控。鑒于此,后發地區最積極可為的是,投入更多的財力,建立更公平的體制機制,制定更優厚的激勵政策,提供更高效的公共服務。在可為的環境要素的聚集和優化方面,其手段和方法要確保比發達地區更富有效率。只有如此,才有可能改變目前的這種趨勢與格局。
(作者單位:合肥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創業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業圈”
|